【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案

资源简介

第14课 《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案
一、新课标标准
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内容分析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开始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结合材料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史料实证)
2.掌握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召开的相关史事,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全国工人运动高涨局面的基本史事;(史料实证)
4.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政党。(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视频导入,展开新课讲授。
(二)讲授新课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归纳和概况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及条件。
(2)学生活动
背景:①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②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表现:①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②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③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教师活动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学生活动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一大召开的相关史实。
(4)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学生活动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7)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二大召开的相关史实。
(8)学生活动
(9)教师活动
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对比。
(10)学生活动
3.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教师活动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 100 多次,参加人数达 30 万以上。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学生活动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领导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和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继续,在思想上进一步完成了建党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确立的中心工作就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这样才会出现全国工人运动高涨。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得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这就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好了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是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涉及到的重要考点。在问题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对知识点是归纳总结,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历史知识点,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史料的选取、解读要更加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讲解更加灵活,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改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