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内容分析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4年战争,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教学目标1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认识中共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3.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感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精神,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家国情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视频导入,展开新课讲授。(二)讲授新课1.七七事变(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梳理七七事变的基本概况。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对比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完成下列表格填写。学生活动2.第二次国共合作(1)教师活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过程(2)教师活动对比两次国共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填写。(3)学生活动(4)教师活动思考: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学生活动①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强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④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⑤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3.淞沪会战(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完成淞沪会战的基本概况。(2)学生活动4.南京大屠杀(1)教师活动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包括四个子目,即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阐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从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动对华侵略的史实来看,逐渐吞并全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是日本的既定国策。七七事变的爆发,使中国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引起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巨大变化,刺激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总动员。国共两党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基础。因此,七七事变是日本由局部侵华向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全民族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战役,淞沪会战是中日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交锋。虽然上海失陷,但是中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抵抗,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也显示出中国人民誓死捍卫国土的坚强决心。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更加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一种对历史的理性审视和反思。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认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出材料,以材料展开问题,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自身的教学中的作用,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