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新课标标准
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内容分析
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国民党的统治危机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事,理解土地改革运动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知道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的基本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
为什么看上去很强大的一方瞬间垮掉?而弱小的一方却迅速取胜?
——《邓贤:700天,中国历史惊天逆转》
(二)讲授新课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活动
结合下则材料,概况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材料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10.10)
(2)学生活动
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需要适时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给与农民土地。
(3)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基本概况。
学生活动
2.三大战役与南京解放
(1)教师活动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结合所学和下则材料,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在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整理
(2)学生活动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教师活动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教师活动
根据所学,回顾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历程。
(5)学生活动
(6)教师活动
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7)学生活动
①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解放军作战英勇;
③战略得当,战术灵活;
④和平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两子目内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两子目内容之间因果相连,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区屡战屡胜,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