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一、新课标标准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内容分析
近代以来,教育、新闻出版社乃至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创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到新学制的颁布,中国近代教育逐渐发展起来。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
教学目标
1.掌握近代创办新式学堂和废除科举制度的相关史事,了解近代教育及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史料实证)
2.了解近代文学艺术方面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主要成就;(史料实证)
3.感悟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能够认识到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从图片上你能看出近代教育怎样的发展变化?
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哪所
(二)讲授新课
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师活动
这些新式学堂“新”在哪里
(2)学生活动
课程比较丰富;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以西方为参照。
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归纳废除科举制制度的过程及思考其意义。
学生活动
过程:①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次年废除八股文
②1903年——清政府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废除;
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意义: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教师活动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
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学生活动
意义:这些新式的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文学艺术的成就
(1)教师活动
1.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 Q 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等。
2. 绘画: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音乐: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解放区文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
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小说。大型歌剧《白毛女》也影响很大。
5.电影: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1905 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1931 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有两个子目,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各个内容之间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清政府艰难迈出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近代新闻出版业迅速发展,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和新闻出版机构;五四运动一来中国的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和体会,讲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引用了多种材料,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况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对材料的数量、长短、深浅的把握,以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