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张骞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制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工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有些也难逃破产的命运,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国向前发展。新型交通通信工具的引起,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剪辫易服、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不仅改变了旧有习俗,而且也对国民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目标1.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并理解其原因,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了解张謇等近代著名实业家创办企业的经历,感悟他们实业救国、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家国情怀)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树立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唯物史观)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你知道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近代中国的名称吗?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二)讲授新课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概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2)学生活动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受挫萎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夹缝中生存: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学生活动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2.社会生活的变化(1)教师活动1.交通、通讯事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2. 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特点。(2)学生活动①变化不平衡;②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的中国,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代,不断求新求变,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改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生产生活观念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社会生活变化这一主题中,生活性浓厚,增加学生讲解的环节,同时以课件、视频资料的配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困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