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
1.在教学内容上,本课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制与疆域奠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以康乾盛世为中心,本课的三个子目一脉相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促使康乾盛世出现并延续,而疆域的开拓与奠定则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表现;但康乾盛世之中也埋藏着危机,并于盛世后期逐渐显露,使清王朝对内遭遇起义,对外渐趋落伍。
2.在单元脉络上,本课为必修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二课,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则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在知识体系上,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清前期至中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最后的篇章。深刻理解这一时期清王朝的成就与危机有助于后续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4.在教育教学上,本课涉及清朝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应顺应世界潮流,虚怀若谷、保持开放、不断发展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福安一中高一学生。
1.知识储备:福安一中的学生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储备。本课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至第20课多有重复,仅奏折制度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涉及。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对本课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
2.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横向对比上还略有不足。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张地图的观察与对比,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疆域的开拓与巩固的举措,认识这些举措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等,知道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为盛世开创提供了一定保障,同时也埋伏着隐患;分析盛世危机并进行比较,认识康乾盛世后期出现的统治危机。
2.在分析史料、阅读地图、探究分析的过程中,锻炼材料分析能力、归纳梳理能力,培育时空观念、史料阅读与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清朝故步自封与世界变化发展的横向对比,理解保持开放心态、顺应世界潮流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中期边疆开拓与巩固;
教学难点:国家治理举措的双重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一支队伍从北京出发,踏上了遥远的行程,这是一支皇家的测绘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要完成康熙帝提出的对中华大地千万平方公里的实地测量,并绘制出一幅幅原辽阔的国土疆域图。10年后,也就是1718年,地图绘制完成,名为《皇舆全览图》。在管理国家以及长期的战争中,康熙帝养成了使用地图的习惯,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寄托着康熙帝内心对辽阔壮美江山的热爱。
我们的课本里还有一张1820年的疆域图,清朝是如果将这个地区纳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的呢,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清朝边疆的开拓及国家的治理,来了解清王朝的鼎盛与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地图的差别,知道疆域的不同,引以学生的疑惑,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新课学习:
一、中国何以之大——疆域开拓
出示两张对比图:
问题1:观察对比两幅地图的不同,依据教材p83-84页内容,概括清朝开拓疆域和巩固边疆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地区 解决措施 管理方案
台湾 远征台湾, 大败郑氏 在台湾设府, 隶属福建省
中俄东部边界 围攻俄军据点 雅克萨 《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蒙古族地区 远征噶尔丹,击败准噶尔部; 设立盟、旗两级统治单位
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委派伊犁将军
西藏 册封佛教格鲁派领袖;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法规
特点:因俗而制,因地制宜,边疆内地一体化,尊重和平等对待各民族;边疆内地一体化。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让学生树立将特定史事放在特定时空下进行处理的意识。通过清王朝边疆各区域开拓和巩固治理的学习,让学生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同时提高学生对文本信息处理的能力。在边疆开拓和治理相关史实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总结归纳治理手段,分析这些方式体现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和分析能力。
过渡:至1765年,清王朝的版图基本确定。请同学们看三张不同时期的地图(康熙全览图 1718年、乾隆内府舆图 1762年、嘉庆大清一统志皇舆全图)。乾隆帝时,两次派人到新疆补充测量,完善康熙帝时代开始测绘完的清朝全图。至此,一个陆地总面积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请同学们在课本地图上标注出清朝疆域的八至(八个方面的边界)。
设计意图:在亲手标记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学生对“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的印象。
过渡:直到清朝前中期,才真正做到对整个边疆地区的直接治理。清朝版图开拓有何意义呢。
材料一 材料一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雍正《大义觉迷录》
材料二 “嘉庆志”所描述的疆域,即1820年的清朝领土,是中国数千年来内在发展、自我完善、最终形成的产物。换言之,此时的清朝领土与主权,金瓯无缺,空前绝后,既得到了自我的学理与法理确定,又得到了邻邦俄罗斯等国的承认、强势的欧洲列强的认同。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问题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版图开拓的意义。
意义:1、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地区纳入版图,并有效治理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
2、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大融合,最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稳固。
3、在继承前代疆域治理的观念与制度外继续创新发展,促进传统疆域观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
过渡:辽阔的疆域必须要有有效的治理方式。下面我们来探究为了巩固统治、稳定政局而进行的政治建设。
二、大中国何以“治理”——继承与创新
出示《清嘉庆廿五年(1820年)总督巡抚辖区图》,介绍清朝的行政区划:巡抚辖区、总督辖区、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以及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宜的机构:理藩院。
1、制度的继承
教师:在对内地管理上,清政府继承了前代的巡抚制度,同时又在地方设立总督,共同治理内地18省;同时沿用科举制,为国家治理选拔人才。
过渡:在制度继承的基础上,清初统治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2.制度的创新
教师:在开拓疆域的过程中, 清王朝设置了全新的机构,军机处。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
(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问题3:依据材料和图片分析军机处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集权,容易决策失误
(2)奏折制度
清代红漆皮奏折匣与雍正皇帝御批奏折
雍正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批折: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
雍正给凉州镇总兵宋可的批示:
年羹尧颇不喜尔,尔须加意防范,勿露破绽,被伊指摘。
问题4:结合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奏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便于皇帝独享信息;便于皇帝与官员进行秘密协商;皇帝可直接对接多个官员,编织监督网络;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总结:以上的举措对国家治理有何共同作用?
过渡:我们从君主专制和疆域的巩固看到当时的盛世,但是,君主专制依赖于君主个人的素质,而且康乾盛世之下,实际上早已潜藏这危机,只是在嘉庆,道光皇帝在位之时,这种危机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大中国“如何走向沉沦——传统与现代的危机
1. 内部传统危机
问题5:阅读课本85页,结合材料,分析白莲教起义的原因,并据此说明当时中国面临着
哪些内部危机。
答案:人口增长,资源危机、阶级矛盾,农民起义
2、外部文明危机
问题6:结合马戛尔访华时间、路线、访华目的和乾隆帝的答复,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总结:1793年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并相继打败了西班牙和法国,确立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需要国土辽阔的中国为它提供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此时的清朝不仅严格约束外商来华,而且严厉禁止本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致使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侵略战争已箭在弦上。
设计意图:通过农民起义爆发于清朝前期,这与以往农民起义多有不同,分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清朝内部已危机显露,与后文清朝对外的妄自尊大形成鲜明对比,增加教学冲击力与起伏感,激发学生思考意愿。
通过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与上文的中西方横向对比相呼应,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变化发展而中国故步自封将导致的危机,由此化解本课难点。此外,本难点的化解还意味着学生已基本了解康乾盛世后期清朝或内隐或外显的统治危机,由此突破本课重点。学生在总结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总结升华:
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盛危交织给我们带来了怎么样的启示?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