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本质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和结果
时空观念:能够了解“当代”是指冷战后,通过历史地图识别苏东剧变和欧盟发展的相关信息,能够知道划分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几个阶段。
史料实证:能够搜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相关文字史料,与生活事例比较分析,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有不同价值;并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重大影响及不同国家的应对策略,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世界意识。知道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四大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难点:美国的一超独大与当今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并存,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影响。
【聚焦学习任务】
任务一:
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具体表现。
2、结合学案上的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任务二:
1、按照经济全球化从自发、无序到体系化、制度化,再到迅猛发展的三个阶段,梳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脉络。
2、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实质。
4、经济全球化中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是什么?
6、小组展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概况。
任务三:
1、说一说什么是社会信息化,你了解的社会信息化有什么特征?
2、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认识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
任务四:
1、(1)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
(2)(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3)各国的做法:
(4)中国的态度:
2、结合课本“学思之窗”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
【核心概念解释】
1、世界多极化: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2、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信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3、区域经济集团: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导入新课:说一说近代以来国际格局是如何演变的?
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
1、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概括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改变西方国家主导全球治理的格局。新兴经济体从经济到气候,从打击海盗到防止核扩散等问题上,都拿出了自己的行动方案,发出了更多的新兴经济体的声音。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世界权力的分散化和民主化,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当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极化时,意味着世界一切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社会主义、第三世界以及一切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和平等的力量在进一步壮大,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霸权主义的扩张势头。而多极格局的发展恰恰又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同步,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根本改变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齐世荣 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1、按照经济全球化从自发、无序到体系化、制度化,再到迅猛发展的三个阶段,梳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脉络。
2、材料: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
---摘编自张书琛《从工厂到市场再到场是合一: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
3、☆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写道:“材料: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机会越来越平等……全球各地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贸易的疆界已经被铲平,我们的经济可以延伸到任何的地方,技术、人员、资本在自由的运行,用他们的方式达到平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也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实质。
4、经济全球化中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是什么?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概况。(填写表格)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时间 1993 1994
成员国 美、加、墨 东南亚10国
成员差异 发达国家占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占大多数
合作领域 经济
性质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贸易合作论坛性经济组织
三、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1、说一说什么是社会信息化,你了解的社会信息化有什么特征?
2、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推动社会信息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认识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
学习拓展:社会信息化是一场新技术革命
主要内容:
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输手段现代化为主要内容,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又以现代信息网络建设为核心,现代信息网络以其速度快、容量大等特征,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2、三个层面
①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
②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③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他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
3、四个阶段
①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②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③企业信息化阶段。
④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四、文化多样性更加突出
1、(1)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
(2)(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3)各国的做法:
(4)中国的态度:
2、结合课本“学思之窗”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
【提升演练】
1、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 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 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 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2、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 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 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 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应有之意
【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