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北京卷作文评析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北京卷作文评析及范文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评析及范文
真题回放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评析
在熟识的事物上做“持敬功夫”
——从202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谈起

人的思维和见识就像刀刃一样,需要时时磨砺,不磨就会迟钝、生锈,久而久之,就会被岁月磨平所有棱角。但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愿意这样。
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事物中,见出思想的锋芒,呈现论辩的力量。这样的题目不人为设置审题门槛,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要写好又颇不容易,可以说是入门易,写好难,区分度明确。如果考生平时不读书、不思考,思维就不敏锐,换句话说,感悟或论辩的刀刃就不锋利,又何谈剖开现象看本质,或透过故事看真情?
好的作文,都是功夫在平时,考场上星光乍现。王阳明说,“学问根本在日用间,持敬集义功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哲学家强调在日常熟知的事物上做“持敬功夫”,要“念念省察“,要在“事上磨”,即在熟识中见出真知,挑柴担水无非参禅;在日常中表达真情,举手投足莫不含情脉脉。

2024年高考北京卷的两道作文题,正是这样两道好题目。它们引导考生在司空见惯中发现不凡,探寻熟悉的无知,警惕做“温水里的青蛙”。事实上,北京卷作文题一直坚持这样的探索,近几年的命题更是意志坚定、旗帜鲜明。2023年的议论文题目“续航”、记叙文题目“亮相”,2022年的议论文题目“学习今说”、记叙文题目“在线”,都是平常事物,审题很简单,但必须深入进去,才会发现思辨空间的广阔和叙述内容的丰富。这样的命题,能够让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充分彰显高考的选拔功能。
议论文题目“历久弥新”,多么常见的词语,哪个考生不懂?谁没有用过?可是,大家使用的时候经过思考了吗?对这个问题进行审辨了吗?怕是不问不知道,一问惊醒梦中人。对此,命题人做了详细引导——“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想尽办法帮助考生打开思路。考生从任何一个方面深入,都会眼界洞开,都有广阔的议论空间,这就是入门易。不过,尽管这道题目几乎没有审题门槛,但思辨性很强,写好很难。什么是“历久弥新”?为什么古老的经典在今天仍然充满活力?为什么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比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今天依然闪闪发光?其内在肌理和本质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正好可以拉开考生思辨能力的区分度。那些平时读书多、善于思考且坚持练笔的考生,一定会写出好作文;而思想平庸的考生,只能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
记叙文题目“打开”,更是生活中的一个常见词语,考生理解起来毫无障碍。问题是怎样打开,为什么要打开,打开什么,以及如何讲述“打开”。命题者也给出了引导:“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这是在思想感悟方面作了积极引导,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的关怀(笔者认为不引导可能更好,因为这道题并没有审题障碍)。这道题要求考生写一个关于“打开”的故事,引导他们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价值、定义美好、重塑精神。同“历久弥新”一样,“打开”也是入门易、写好难,考查的正是考生感悟生活能力的高低,及其对生活热爱的质量。没有思考,没有感悟,甚至没有热爱,怕是写不好。如果为写故事而写故事,为写“打开”而写“打开”,或许只能看见“打开”,而看不见“打开”后的繁花盛景。这也许正是这道题目的玄妙所在。

引导学生在日常事物上做“持敬功夫”,呈现区分度,是高考北京卷作文命题的追求,北京卷在此基础上,还致力于体现教考衔接的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要求。
比如,北京卷坚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从最初将《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等经典作品引入考场,到近三年轮流考查《论语》《红楼梦》,北京卷在全国各套语文试卷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带动了整本书阅读进课堂、进试卷,也在阅读经典的实践方面积极作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相关命题形式从将整本书阅读与微写作结合,读写相融,到将整本书阅读单独作为一个阅读模块,强调系统阅读,充分凸显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这样做,不仅很好地回应了新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也让高考这个特殊的“指挥棒”起到了“倒逼”师生读书的作用。近几年,笔者去过全国很多地方的很多学校,当地的语文教师都很羡慕北京的师生,书读得多、读得好,这不能否认有高考的一份引导之功。
又如,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在古诗文编选方面富有创造性,其表现之一在于扩大了古诗文课文的比例,初中占到51.7%,高中占到49.3%,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一方面给一线教学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积极引导师生大力读好古诗文,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与此同时,北京卷语文试题中大量引入《论语》《红楼梦》等传统文化经典。这样做与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一致,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但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必须引导师生,特别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青年学生,来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这些经典与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与个人成长有什么关系……这实质上是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没有一道试题能完整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过于宏大、过于复杂、过于深刻。北京卷命题者尝试通过命制一道或多道作文题,来引导考生思考这些问题。2024年的议论文题目“历久弥新”应运而生。当考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经典之中,与古人的思想和灵魂碰撞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追问,思考这些古代的杰出人物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他们是谁,他们的思想会不会在我们身上扎根、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写好今年北京卷的这道议论文试题,还需要考生具有相当的眼光、胸襟、格局与站位。或许,考生站在什么位置,他的“作文之眼”就看到了什么内容。
请注意,这同样需要做“持敬功夫”。高中生天天与那些传统文化经典和思想理念打交道,但他们可能平时还真没有认真想过,这些经典和思想为什么会“历久弥新”。那么正好借助这道作文题认真想一想,交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范文2篇
历久弥新
“历久弥新”,是对时间的赞美、对价值的肯定。什么事物能够历久弥新?我认为是那些有着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和普世价值的古老经典、杰出思想、伟大精神,它们历经千百年风雨淬炼,始终未失去活力和价值。
古老的经典为何常读常新?因为其中深刻的哲思、深邃的人生智慧在岁月长河中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能从中获得共鸣和启示。《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等体现儒家仁爱思想的语句,鞭策着古代君主以民为本治国理政,也指引着当今中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给无数中华儿女以人生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尚引领。革命年代,无数战士面对烽烟炮火,义无反顾地牺牲奉献;和平年代,新时代青年也应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伟大的精神为何亘古常新?因为它们经过了漫长历史和丰富实践的检验,既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与自觉传承,又能够与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产生新的结合,被赋予新的价值,鼓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建设美好生活。从袁隆平院士扎根稻田,一心只想百姓吃饱饭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的大禹治水精神;从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元勋排除万难回国,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屈原“生南国兮,受命不迁”的家国情怀;从年仅19岁的陈祥榕战士勇抗外敌、不畏牺牲的事迹中,我们体会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大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勇于创造……这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情怀,已经融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
除此之外,华夏先民创造的文化也是历久弥新的。书法墨香飘万世,国画淡浓总相宜,汉服彰显东方美学,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尤其是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血脉觉醒”,从“国学热”到“国潮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引领审美时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
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优秀的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中华文明的根脉,根深脉远,历久弥新。我辈青年当从内心热爱它们,做自觉的传承者与积极的实践者。
打开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小时候,阿爸总会唱起他最拿手的歌曲。我问他:“阿爸,天安门广场在哪里?我能不能去?”“天安门在北京,它们离我们不远,但是隔着大山,要走很久。”阿爸说,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大山就像一扇巨门,要打开它们才能走出去。
我熟悉的这片草场,北面是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只有不到200公里。阿爸常说,这里就是通往北京的大门。我们在沙土上种树,是为了不让风沙南下肆虐,干扰大门那边人们的生活。多年过去了,我们种了很多树,但风沙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阿爸说起未来的时候,眼睛总是亮亮的:“朝鲁,我们不能埋头傻干,要打开通往外面的大门,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坚守下去。”
我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广场。阿爸说:“朝鲁啊,你要好好读书,才能打开大门,走出沙地,把外面的种子带回来。”我的学校新建了一座图书馆,里面都是崭新的图书。老师说,它们是从北京送来的,坐了两天的火车。我最喜欢的那本书里有很多关于北京的图片:湛蓝的天空、壮丽的长城、宏伟的故宫,还有阿爸时常在歌里唱到的天安门广场。老师说,北京近年来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沙尘大风越来越少,这些都离不开阿爸这代人的治沙种树。
“老师,我想去北京。我阿爸说,坐上火车就能去北京。”“孩子,开往北京的火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外面世界的大门始终为你们打开。”
终于,我如愿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真的坐上了京张高铁来到北京。列车在草原的尽头钻进了山洞,把原本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了两个多小时。从家到北京,原来没有那么难。每次回家,阿爸都会骑着他的摩托车到车站接我,他和我说,林场又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一起种下了更多的树。“朝鲁,大门打开了,我们能走出去,他们也能走进来了。”
塞外的清风徐徐吹进首都,高空中的太阳继续绽放它的光芒。几代人的不懈坚守,筑牢了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如今,新的使命落在了我们肩上,为了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我们打开一扇扇门,追逐理想和希望,我们的未来,属于门背后更广阔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