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重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难点: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时空坐标: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知识梳理](见《优化学案》)
[体系框架](思维导图)
合作探究·素养形成
任务一:时代呼唤--工业革命的背景
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和图片,结合地理学科工业区位因素知识,归纳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
问题2:结合教材史料阅读思考,在这些条件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必然因素:
知识小结1:工业革命的背景
认识1:
任务二:群雄竞起--工业革命的进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60-61页,梳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合作探究: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各自特点。(从时间、发明者、技术来源、国家范围、标志时代、重点部门、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
特点:
知识小结2: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认识2:
任务三:工业回响——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为各地带来不同的发展加速度,既带来社会嬗变,也导致失衡和困顿,请从唯物史观出发,结合材料思考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厂房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诞生了……”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3: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企业在同等水平上互相联合起来减少竞争,对付价格和市场的波动,保护自己。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积极影响:
1.经济影响
2.社会影响
(1)社会结构
(2)社会生活
3.思想
4.世界影响
材料6: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消极影响:失衡表现1
全球失衡 失衡表现2
失衡表现3
知识小结3:工业革命影响
认识3:
任务四:以史为鉴----工业革命的启示
拓展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思考: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浪潮,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
高考链接 · 素养达标
1.(2018·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2020·北京高考)19世纪70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 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22·全国甲卷)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4.(2022·全国乙卷)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概念阐释: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一场引起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垄断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于是原先就有的以集资经营为特点的股份公司由于资本相对雄厚而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里,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最大限度地保证彼此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它们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形成垄断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帝国主义的基本性质,是导致帝国主义战争的重要因素。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它约束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垄断组织的形成也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最终将导致战争。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经济自由主义:一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发端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之后,至19世纪风靡全欧洲。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对私人经济活动,不要加以任何干涉,而听任其资本和劳动自由投放、自由转移。同时还认为,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莫过于经济自由主义,应当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国家的作用仅限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以及举办一些资本家私人经营无利可图的工程。
工业资产阶级:指占有工业生产资料,依靠购买工人劳动力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一生产过程,并依靠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赚取利润的经济阶级。
工业无产阶级: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依靠出卖劳动力谋生,被工业资产阶级所剥削的工人。
城市化:指经济、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分布向城市地区的集中。
史料扩展:
1.《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2.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在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个人疑问:
第1页 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