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运用辩证思维方法1.灰犀牛生长在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看见它在远处而毫不在意时,若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它扑倒在地。因此“灰犀牛”被喻为大概率危机,其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示,但却被忽视。“灰犀牛”事件警示我们要( )①力挽狂澜,果断抓住时机变害为利②提纲挈领,抓住关键环节赢得主动③防微杜渐,保持清醒头脑,防患于未然④居安思危,防止矛盾向不利的方向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是因为辩证思维( )①具有整体性特征,能正确处理“此”与“彼”的关系②具有动态性特征,能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③着重于思维过程的结果,能通过实践的检验④是人们对客观存在及其内在关系的能动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为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见,坚持辩证思维就必须( )①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②要在综合基础上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要害③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科学反映事物变化趋势④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草场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相对脆弱。根据这样的气候和生态特点,草原民族发展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生产生活方式,依据气候影响下的牧草生长情况,将草场划分出夏牧场和冬牧场,在不同牧场间迁徙,从而实现了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思维( )①用综合的结果指导人们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考察③坚持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④坚持了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党的二十大代表潘从明是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长。26年来,他历经数万次反复试验,埋首贵金属提纯工艺提升,掌握了溶液颜色判断提纯程度和工艺问题的本领。不仅开创全新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还填补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技术空白。从潘从明的事迹中我们得到的哲学启示是(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②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我们要抓准时机,促成质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年10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回首来时路,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验证了( )①每次量变都为新的质变开辟了道路②事物在不断地自我肯定中向前发展③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④事物质的飞跃离不开长期量的积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 “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表明( )A.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B.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C.做好量的积累才能为质变创造条件 D.适度量变有利于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8.心理学研究指出,适度焦虑是健康的,有助于提高效率。完全不焦虑唤醒不了身体的兴奋状态,难以发挥最佳水平。但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之相一致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梅兰芳之所以不像绝大多数因媒体包装而走红的明星那样瞬间被人忘却,是因为他在《贵妃醉酒X霸王别姬》《汾河湾》这些传统戏曲表演中,既恪守规矩,又超越前人而成为一代宗师。这充分说明( )①辩证否定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②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③事物因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④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否定之否定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所达到的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特征是“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而是对旧事物的“扬弃”B.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C.“同则存、易则变”“求同存异”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D.“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就是否定之否定的一种表现11.在这个世界上,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事物,所以在古人的眼里,光并没有什么特别和神奇之处。1905年爱因斯坦在其提出的光电效应中对光量子进行了解释,让世人认识到,光既可以是光波,也可以是粒子;而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理论,即波粒二象性,再次刷新了人类对光的认知,从而形成了对光相对完整的认识。这表明( )①摆脱感性具体制约,认识才能够发展②思维抽象是人类追求认识的终极目标③感性具体是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④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的升华与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3年9月9日,是我国宣布发现月球上的新物质“嫦娥石”一周年的日子。科学家们在对月壤样本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中,剥离出一颗直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最初认为该单晶颗粒的化学成分是全新的,但无法确定其晶体结构信息,经过反复研究后最终定论其是一种呈晶体状的磷酸盐矿物,其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空间群R3c,呈微小柱状。对“嫦娥石”的认识过程( )①经历了从事物个性中提取共性的环节②经历了分离、提纯的思维抽象环节③是一个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④是从事物整体中抽取部分的思维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该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坚持系统治理与统筹协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充分反映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关联性,同时统筹农业、工业和社会生活的水资源需求;坚持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并重,考虑到黄河流域的产业绿色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黄河保护法》强调通过科学创新,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与流域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实践证明,《黄河保护法》的实施有效加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黄河安全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运用《逻辑与思维》相关知识,分析黄河保护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辩证思维特征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人们遥望月亮,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大约在周朝初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把月亮的圆缺运行规律划分为四个阶段,此后,人们还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编制历法。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其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从2007年10月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如期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十四五”时期,中国计划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探测器,实施月球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等任务。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一代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计划和任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为下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刷新了中国科技创新新高度,激发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中国人的足迹必将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1)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结合材料,运用“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2)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对“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的理解。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了地上,引起了牛顿的思索:苹果在树上,哪个方向都可以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面和苹果相互吸引。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来,牛顿借助万有引力定律又描绘了宇宙万物的运动景象。(1)从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思维的什么阶段?从万有引力定律到描绘宇宙万物的运动景象又是思维的什么阶段?(2)这两个阶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关系怎样?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遗传变异是对同一基因库中生物体之间呈现差别的定量描述。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遗传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俗语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个体,包括孪生同胞在内,这充分说明了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遗传可以发生变异,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正常健康的父亲,可以生育出智力与体质方面有遗传缺陷的子女,并把遗传缺陷(变异)传递给下一代。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要注意防范面临的风险和危机,①②不符合题意;“灰犀牛”被喻为大概率危机,其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这警示我们应防微杜渐,保持清醒头脑,防患于未然,同时应居安思危,防止矛盾向不利的方向转化,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A解析: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的关系,①符合题意。辩证思维具有动态性特征,能用变化发展、矛盾运动的观点看待“真”与“假”的关系,②符合题意。材料体现辩证思维的特征,不涉及思维的检验问题,也不强调思维的能动性问题,③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3.答案:B4.答案:D解析:草原民族在分析气候和生态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式生产生活方式,并依据气候影响下的牧草生长情况,将草场划分出夏牧场和冬牧场,在不同牧场间迁徙,从而实现了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表明该思维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考察,草原民族坚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②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用综合的结果指导人们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①不符合题意。辩证思维坚持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③表述错误。故选D。5.答案:C解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①错误。26年来,他历经数万次反复试验,埋首贵金属提纯工艺提升,掌握了溶液颜色判断提纯程度和工艺问题的本领。不仅开创全新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还填补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技术空白。体现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③正确。材料强调从量变到质变,未涉及抓准时机,促成质变,④错误。故选C。6.答案:D解析: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①说法错误。事物在不断地辩证否定中向前发展,②说法错误。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事物质的飞跃离不开长期量的积累,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D解析:根据“不偏不倚”“戒其,过,勉其,不及,”可知题干强调适量、适度,D符合题意;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说法 错误,排除;B、C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8.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适度焦虑是健康的,如果焦虑严重,则会降低效率,对生活和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强调要坚持适度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适度,D符合题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钻研前辈的学问,贵在抱有存疑精神,有小疑问则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则有大进步,体现辩证否定观,B不符合题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要注重量的积累,C不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B解析:既恪守规矩,又超越前人,体现了辩证否定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事物因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①③符合题意。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是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②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④排除。故选B。10.答案:C解析: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一种表现,体现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属于否定之否定的表现,D正确。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而是对旧事物的“扬弃”,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这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A、B正确。“同则存、易则变”“求同存异”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体现,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11.答案:D解析:从古人对光的认识到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分别提出各自理论加深人们对光的认识,这表明感性具体是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的升华与发展,③④正确。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摆脱感性具体”说法错误,①排除。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②错误。故选D。12.答案:C解析:科学家们对月壤样本进行分类研究,经历了分离、提纯的思维抽象环节,②正确。科学家们对月壤样本进行分类研究,经历了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的思维活动,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科学家们从对月壤样本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开始,经过研究最初认为该单晶颗粒的化学成分是全新的,再到确定其具体的晶体结构信息,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③错误。故选C。13.答案:①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黄河保护法全面看待山水林田湖草沙、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各要素的联系。②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要求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黄河保护法既考虑到黄河治理的历史和现状,还看到了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强调科学创新。③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实践证明,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14.答案:(1)①中国古人将月亮的圆缺运行规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且以此编制历法,形成对月球的抽象认识。②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对月球的认识,获得更加全面而具体地认识。③中国古人对月球的有感而发中蕴含着人们对月球的感性具体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月球的外部形象,没有揭示月球的内部联系与本质,对月球的认识还不完全。④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还不能把握月球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中国通过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任务,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形成对月球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2)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隔性的关系。②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凝结了几代航天人的坚守探索与协同攻坚,每一次探月成果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航天人以探月精神逐梦星空,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新梦想。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阐释“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属于阐述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首先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关键词①:中国古人就已经把月亮的圆缺运行规律划分为四个阶段,此后,人们还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编制历法→说明中国古人将月亮的圆缺运行规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且以此编制历法,形成对月球的抽象认识;关键词②:中国古人对月球的有感而发→说明人们对月球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月球的外部形象,没有揭示月球的内部联系与本质,对月球的认识还不完全;关键词③:人们逐渐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说明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对月球的认识,获得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关键词④:中国通过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任务,深化了对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说明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还不能把握月球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对月球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本题知识要求明确,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相关知识结合中的关键信息一一对照进行分析,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按照以下思路形成答案要点:我们对月球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对月球的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月球的外部形象,没有揭示月球的内部联系与本质,对月球的认识还不完全;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还不能把握月球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对月球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谈谈对“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的理解。属于理解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首先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关键词①: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凝聚着一代代航天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计划和任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为下一步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可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角度,说明我国探月工程凝结了几代航天人的坚守探索与协同攻坚,每一次探月成果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基础;关键词②: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刷新了中国科技创新新高度,激发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揽月而归,踏梦而行,探月没有终点,中国人的足迹必将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可从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隔性的关系角度,说明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激发了航天人以探月精神逐梦星空,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新梦想。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本题知识要求明确,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结合材料分析,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15.答案:(1)前者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阶段,后者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2)①思维过程中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但是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是零散的、片面的,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②因此,认识还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维中再现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③掌握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确地运用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本题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背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联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以及两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材料作答即可。16.答案: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如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就是维持其物种稳定的肯定方面,变异则是促使其变为新物种的否定方面。②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如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③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对一事物的肯定就包含着对与之相反的另一事物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遗传可以发生变异,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解析:本题以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为背景,考查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可联系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有效信息②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遗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可联系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有效信息③“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遗传可以发生变异,发生的变异可以遗传”→可联系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