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1.1 身边的化学一 身边的化学二 化学学习什么1.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2.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易错提示:(1)误认为天然物质不是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化学方法制造出的物质。(2)误认为化学的发展一定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采用化学技术或工艺,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影响。1.2 化学实验室之旅第1课时 常用的仪器 试剂的取用一 常用的仪器及用途仪器 主要用途 使用注意事项 理由烧杯 ①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用于配制溶液 加热时应放置在陶土网上 使烧杯受热均匀加热前外壁应擦干 防止烧杯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但刚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防止试管骤冷炸裂酒精灯 实验室常用的热源,用于加热 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②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时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酒精过多,在加热时易溢出,太少,则加热时易引起爆炸;②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易造成酒精洒出着火;③用嘴吹灭酒精灯易引燃灯内酒精而爆炸;④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易引燃酒精,引起火灾或爆炸量筒 用于测量液体体积 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防止损坏量筒坩埚钳 用于夹取坩埚或蒸发皿 —— ——锥形瓶 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 使锥形瓶均匀受热漏斗 用于过滤或向细口容器内加注液体 过滤时与滤纸配套使用 ——铁架台、铁圈和铁夹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 ——胶头滴管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与滴瓶配套的滴管除外),再去吸取其他试剂 防止药剂被污染(滴瓶上的滴管“专管专用”,不用清洗)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 防止烧损和腐蚀;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防止将杂质带入试管蒸发皿 用于液体蒸发,可直接加热 不可骤冷,防止爆裂 ——药匙 用于取固体试剂 使用前后要用滤纸擦拭干净 以免污染试剂集气瓶 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不能加热 ——二 试剂的取用1.取用固体试剂(1)粉末状固体试剂的取用:(2)块状固体试剂的取用:易错提示:向直立的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易造成试剂沾附在试管内壁;向直立的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易打破试管底部。2.取用液体试剂(1)倾倒液体:适用于取用较大量液体。(2)滴加液体:适用于取用少量液体。①取液:易错提示:不要将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以下后再捏胶帽,防止挤入的空气污染试剂。②滴液: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口正上方,不可伸入试管内,也不可触碰试管壁。易错提示:吸液后的胶头滴管保持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腐蚀胶帽。(3)量取液体:适用于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①量筒选择:选择量程与所量液体体积接近且能一次量取的量筒;②液体取用:先倾倒(至接近所量体积),再滴加(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③量筒读数: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易错提示: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仰视读数偏小(小于液体实际体积),俯视读数偏大(大于液体实际体积),即“仰小俯大” 。第2课时 给物质加热 玻璃仪器的洗涤一 物质的加热1.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不可距离火焰太远或接触焰心。(2)使用酒精灯时的“三要”“三禁止”。添加酒精时要先熄灭酒精灯,再通过漏斗添加酒精——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灭!2.给试管中的试剂加热(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①试管内液体太多,加热时易造成液体沸腾、喷出;②试管口不能朝向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③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拇指摁在短柄上易造成试管脱落。(2)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②无论给液体加热,还是给固体加热,试管外壁均需保持干燥(没有水),否则易造成试管受热不均炸裂。易错提示:判断加热操作,需特别注意如下方面:(1)用外焰加热;(2)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二 玻璃仪器的洗涤1.振荡:来回摆动手腕,使试管左右振荡,不能上下振荡试管。2.刷洗:使用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4.仪器洗干净后,要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三 实验室安全知识1.实验室取用试剂时,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2.实验剩余的试剂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3.使用强腐蚀性试剂时的意外情况应急处理:浓酸、浓碱等如果不小心接触到皮肤,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入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拓展:浓酸、浓碱沾到皮肤上,都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若是浓酸,冲洗后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若是浓碱,冲洗后涂稀硼酸溶液。4.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使用时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盖灭。5.被烫伤时,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烫伤膏;被割伤时,要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1.3 物质的变化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定义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常见现象 一般为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现象判断依据 现象可以辅助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的根本依据,判断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举例 铁丝弯曲、矿石粉碎、酒精挥发等 木条燃烧、食物腐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易错提示:(1)不能仅根据现象判断是不是为化学变化。如有的化学变化伴随有发光、放热等现象,但发光、放热的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2)不要混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是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身体感受到的伴随状态,而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到的结果。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不能描述为“生成白色的氧化镁”。拓展:爆炸有物理性爆炸和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物理性爆炸如气球爆炸、轮胎爆胎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燃放鞭炮、瓦斯爆炸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二 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需要我们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进行感知,通过观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不同阶段的现象,搜集和获取证据,进而分析推理,最后形成结论。1.4 物质性质的探究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特征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实例 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 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也是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依据易错提示:(1)易混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描述性质时一般有“具有某某性”或“某物质‘能’(或‘会’‘易’‘可以’等)怎样”,而描述变化的语句一般没有上述字眼。如“碳能在空气中燃烧(或碳具有可燃性)”是碳的化学性质,而“碳在空气中燃烧”描述的是化学变化。(2)误认为物理性质都需要通过发生物理变化表现出来。事实上,有些可通过感官感知,如颜色、气味等,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测量,如熔沸点、密度等。二 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提出问题:(1)观察变化: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现象是铜片表面变黑。(2)问题思考:铜片受热产生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形成假设:假设1:黑色物质是烟灰。验证思路:可采取用抹布擦拭、使铜片不与火焰直接接触的方法验证。假设2:黑色物质是加热时铜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验证思路:将铜隔绝氧气(空气)加热,观察是否变黑。设计并实施实验:实验1:(验证假设1)(1)用洁净的白色抹布擦拭铜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易被擦除。(2)将铜片放在敞口的试管中加热,使铜与酒精灯火焰不直接接触,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实验2:(验证假设2)将铜片用铝箔包裹严密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待冷却后,打开铝箔,观察到铜片不变黑。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并形成结论:结论1:黑色物质不是烟灰。解释1:黑色物质不易被擦除,且铜片与火焰隔开后加热仍变黑。结论2:黑色物质是铜受热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解释2:将铜隔绝氧气(空气)加热,表面不变黑,而将铜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反思评价:收集铜片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拓展:分别将未加热的光亮铜片和收集的黑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做对比实验,根据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而黑色固体能反应,证明黑色固体是不同于铜的新物质。表达交流:(1)铜片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黑,原因是铜在受热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2)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铜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来验证铜受热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新物质氧化铜,而不是烟灰。三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形成结论,建构模型——反思评价——表达交流以上各环节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假设需要用实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四 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差异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很快熄灭 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拓展: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不能留有气泡),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倒扣在水槽中。将吸管插入集气瓶内,嘴对着吸管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的水被完全排出(看到集气瓶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水已排完)。在水下用玻璃片盖好瓶口,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