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 课程标准(1)结合近期台海局势,剖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理解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学习目标】2 目标具体化(2)分享“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探索,体会思维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树立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充分了解党和国家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坚定“四个自信”。1.1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1 子议题一为什么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一种思维?总议题:再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2 子议题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祖国统一实践有什么作用?1 子议题一为什么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一种思维?总议题:再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议学情境】透过台海紧张局势再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图片来自中国台湾网【议学情境】透过台海紧张局势再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1955年5月,周恩来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于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资料卡】“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部分展示)【探究1】结合材料,“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与“思维”有什么关系?广义:与意识同义,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狭义: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一、思维的含义【探究1】结合材料,“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与“思维”有什么关系?小组1分享: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对台湾的主权。由于当时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一国两制”构想符合历史事实,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对台湾问题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理性认识,体现了思维的本质。【探究2】结合查阅资料,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共同特征?思维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思维的共性: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二、思维的特征小组2分享:周恩来在坚持武力解放台湾这“一手”的同时,又提出了另一手——和平解放台湾。当时,周恩来考虑到了“西藏经验”。所谓“西藏经验”,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和平解放西藏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总的思路是,在中国统一的前提下,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些特殊地区采取特殊政策。这一过程说明思维能够凭借已有的经验认识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具有间接性。——图片来自荔枝新闻【议学提示】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③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侧重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强调“推断”——图片来自荔枝新闻小组3分享:从上世纪周恩来的“两手”、毛泽东的“和为贵”一直到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党和人民以最小代价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从来没有变过。“一国两制”构想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自觉站在了中华民族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握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图片来自荔枝新闻1【议学提示】①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②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能够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侧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强调“总结”)——图片来自荔枝新闻1小组4分享:首先,“一国两制”构想超越了传统国家学说的束缚,在国家结构问题上进行了崭新的设计,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学说和政治学基本理论。其次,“一国两制”突破了“一国一制”的传统框架,解决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如何实现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难题。再次,“一国两制”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依归,以和平统一、和平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现代观念取代了旧式的革命观念和“解放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且有利于这些地区继续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这一构想对已经认识到的台湾问题的本质进行了再加工和再创造,反映了思维具有能动性。——图片来自人民日报【议学提示】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②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思维对认识对象反映和加工的成果。这里的反映和加工便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侧重有计划、有目的,对材料的提炼、加工)——图片来自人民日报二、思维的特征【议学小结】作为一种思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饱含着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等特征,反映了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了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也正因为有思维参与实践,人才是万物之灵。1 子议题一为什么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一种思维?总议题:再读“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2 子议题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祖国统一实践有什么作用?小组5分享:1997年7月1日,一个永载史册的瞬间到来: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从此进入了“一国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小组5分享: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图片来自人民日报——图片来自人民日报【资料卡】“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探索(部分展示)小组6分享:针对一个时期香港出现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乱象和局势,党中央统筹全局、审时度势,就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问题方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上述“决定+立法”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举措,一举扭转了香港乱局,推动香港实现“由乱及治”的重大转折。这一举措说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有利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对“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资料卡】“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探索(部分展示)【探究3】为什么“一国两制”构想已经付诸实践,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的预期是什么?小组7分享:思维依赖于实践并经受实践的反复检验。只有实践提供了合适的条件,遵循认识的规律,思维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而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需要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发展。我们能解决港澳问题,也一定能指引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图片来自直新闻三、思维与实践的关系【议学小结】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只有实践提供了合适的条件,遵循认识的规律,思维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去指导实践获得成功。三、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十年来,我们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我们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04类型0203050601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以史为鉴,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底线思维思维实践反映反作用产生检验【知识体系】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方式特征含义广义、狭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内涵外延【结语】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