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师用书(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高中历史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师用书(2份打包)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基层治理: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线索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素养目标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评价历代社会保障措施。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和特点的学习,理解基层组织的任务主要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学会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出现的背景进行史料分析。
时空坐标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_分类登记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_丞相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_人口调查__。
全面认识西汉的编户制度
(1)含义:西汉政府为控制人口流动和确保赋税征收,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编户制度。
(2)对编户的限制:编户不得无故迁移,如果擅自流亡,抓到就要被罚作官奴。
(3)编户农民的负担:主要有田租(即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更赋、徭役和兵役等。
(4)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5)影响
①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过重要作用。
②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隋文帝时开展大索貌阅,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本人体态相貌进行查对,核验是否虚报年龄,有无诈称老小。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主户”和“客户”
主户是指纳入户口版籍,占有土地向官府缴纳“两税”的人户。客户是指“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主客户的划分表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利于人口流动。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_诸色户计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_职业__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_黄册__”,以_里甲制__为基础。
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摊丁入亩__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思考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1)积极: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_县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_三老、啬夫、游徼__,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
(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维系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
(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
(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
(5)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_里甲制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_什伍__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
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实行_邻保制度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4)明朝:王守仁推行_十家牌法__。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保甲制__。
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保甲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政府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_常平仓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_民间__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_义仓__。
③_官仓__救大灾,_义仓__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鸠杖__,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思考2: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2:(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
(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
(4)宗族观念的影响。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_范仲淹__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宋朝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的特点
(1)设有专门的保障机构;(2)政府积极推进;(3)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4)立法保障,定期考核。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素养目标 1.利用时间轴梳理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脉络;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特点。2.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辩证看待其影响。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
时空坐标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_村社__进行。村社实行自治,_村社大会__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1)庄园:_庄园__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思考1:中世纪西欧庄园有什么特点?
提示1:西欧庄园的基础是农奴制度;西欧庄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庄园法庭。
(2)城市:10—11世纪,_城市__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其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_基督教会__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
(1)背景:近代西欧_民族国家__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
①英国在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_自治市__制度。
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_地方自治__的传统,_乡镇__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_自治市镇__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_普选__产生,市长同时对_中央政府__和本地选民负责。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
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化;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
4.二战后
(1)表现
①_社区__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_居民__自我管理。
③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_城市规划__、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思考2: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的发展原因有哪些?
提示2:(1)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
(2)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
(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4)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6)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
5.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更加强调_政府__、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_社区__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众、_志愿者__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西方国家
(1)建立与发展
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_济贫法__。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②19世纪80年代,_德国__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③1935年,美国颁布《_社会保障法__》,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④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_社会保障__体系,基本实现了_全民覆盖__,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⑤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_福利国家__,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1)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2)受国内左翼政党的影响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影响。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4)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进程的推动。
(5)汲取大危机教训,刺激消费,带动生产。
(6)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2)评价
①积极:它是资本主义社会_生产力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_社会矛盾__,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_财政__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方面功能
(1)政治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2)经济功能: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3)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
(4)道德功能:体现合理责任、提升社会道德。
2.现代中国
(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_劳动保险__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思考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3: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