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导写及范文2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导写及范文2篇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导写及范文2篇
【原题呈现】
写作: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出现单概念类作文题。关于单概念的作文题目同北京一样,就是对于“特有名词”、“单概念”的理解和阐释。关于“单概念”作文写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构思即可。
作文题目用语简洁,指向明确,便于考生领会题意和要求。题目保持了上海历年高考注重思辨的特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以“认可度”评判事物的高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契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考生可以从概念入手,对“认可度”的内涵外延、形成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认可度”是多种意愿表达和行为选择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人们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事物的认可度越高,越容易被大众所肯定。以此为基础,价值认同得以产生,社会共识得以凝聚,公共规范得以形成。“认可度”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之为判别事物的参考,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有效地做出价值判断。
“认可度”是否可以作为判别事物高下的标准,考生也可审慎看待,合理取用。“认可度”的形成过程具体而复杂,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事物本身的属性、特点有关,也与外界条件、个人喜好等密切相关,甚至常被社会热点和时代风气所左右。“认可度”是特定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的常常是一定范围内的共识而非所有事实,是某种程度的常理而非全部真理。
考生在解析作文题目时,可以构建一个主观认可度与客观标准之间的二元对立框架,这将有助于深入分析认可度的辩证性。通过这种方式,考生可以避免写出单方面的、缺乏深度的作文,而是能够展现出对认可度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首要任务是明确认可度的范畴,避免在没有界定清楚的情况下急于展开论述,导致论述偏离主题。在评价一个事物时,人们往往会考虑大多数人对该事物的满意程度,但这种认可度是主观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引导和影响。
题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生活中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也许会有不少依据和标准,厘清这些依据和标准,有利于形成自己缜密的思考和判断,培养理性精神。考生可由“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现象切入,聚焦或结合“认可度”,在具体写作中展开思辨,思考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结果,进而追问它们是否像看起来那样合理得当,这就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有助于考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优秀范文】
1.善识“认可度”,理性致远方
(标题即观点,对称结构,含话题关键词“认可度)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所谓“奇装异服”,“曲高和寡”,便是不被某一群体认可,所以归为“另类”,所以“其和弥寡”。但这“认可度”,就真的可以作为一个普适的标尺吗?依笔者刍荛之见,我们还须善识明辨之,理性致远方!(引述材料,以常见成语“奇装异服”“曲高和寡”让话题具象化,设问手法,亮明观点)
人间正道是沧桑——吾辈立世,原则问题当依“认可度”,不偏亦不倚。(分论点一:原则问题依“认可度”而行)
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认可的,多是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积淀、主流的价值观。所以,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我们该依“认可度”而行,不偏不倚。(阐释句,对“认可度“加以阐释)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辛弃疾的词,我们亦批判许汜这般只顾私利的行为。(事例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句)因为被辛弃疾认可的,是忧国忘家,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也是最高“认可度”之一的立世原则。(分析句,以“认可度”为中心加以论述)吾辈立世,应依此而行,知“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而后以之规范人格,不偏不倚。(总结句,以“青年”立场回扣分论点)
不拘一格酬壮志——吾辈行事,具体问题可弃“认可度”,度义而后动。(分论点二:具体问题不拘于“认可度”)
“古器合尺度,法物应矩规”,我辈立世,自当“矩步规行迹,含仁抱义情”,但具体行事之时,也可适当“身向榆关那畔行”。(阐释句,承接上段,指出具体行事时不拘于“认可度”)鸿门宴上,生死关头,张良的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有违认可度更高的礼法规范,但这一违反只失了微名,却成全了更多;遗传学上,““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是经典,是铁律。但袁隆平,却以“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喜看稻菽千重浪”。(事例句,夹叙夹议,举课本内事例必修上册《鸿门宴》和《喜看稻菽千重浪》,旧例新用)吾辈行事,不能“背绳墨以追曲”,但“正赤如丹”之外,亦可“剑走偏锋”,心中自有“度”,度义而后动。(总结句,围绕分论点和阐释句,以“青年”立场回扣分论点)
天时人事日相催——认可之度,日新,日日新;吾辈青年,善识,明辨之。(分论点三:善识“认可度”)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这是岁回律转,亦是万类更迭,“认可度”同样如此。(阐释句,引出话题)“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在古代是官方认定的金科玉律,而今则是民众认定的封建毒瘤,它吃了祥林嫂,杀了冷秋月;“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这曾经认可度超高的汉服,一度沉寂,而今又重出江湖,被认可,被追捧,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各式汉服争奇斗艳。(事例句,夹叙夹议,举《祝福》祥林嫂,《白鹿原》冷秋月,汉服,论证“认可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的,流动的)“认可度”,并非不变之尺,吾辈青年,当善识,识其真意,不鹜于虚浮;当明辨,辨其属性,不沦于末流。(总结句,承事例句而来,以“青年”立场总结如何对待“认可度”,照应标题、首段,回扣分论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对于“认可度”亦当如此:识其面目,辨其属性,立世之心不离于它,具体之事不囿于它,这样,方能够“站在光明的角落”,成为“不一样的烟火”!(引用《盐铁论》名言,把标题和观点具体话,末句化用《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歌词,高扬主题)
2理智看待“认可度”
何为认可度 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某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让公众在观念认同的同时,转化为实际选择性行动的程度,也就是这一组织形象最终被公众接纳的广泛程度。因此,认可度较高的品牌通常是既“叫好”又“叫座”的,极具“名利双收”的特质。
认可度依赖知名度。以陕西文坛“三驾马车”为例,路遥凭《平凡的世界》一炮打响、贾平凹靠旺盛的创作长红不衰、陈忠实一部《白鹿原》死后当枕头垫,三者皆为知名度与认可度相当之高的文坛重量级人物,至少在目前,无人能出其右。为什么会这样 最终还是靠作品、靠实力,是作品的知名度带给了作家一定的认可度,他们与自己的代表作是站在同一高度的,彼此成携。
认可度凭借美誉度。一个品牌被广泛认可,无非三个方面的主因:一是货真价实的过硬质量,二是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三是与时俱进的品牌提升。这三条标准是构筑美誉度的三根支柱,缺其一则行不能远。盘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知名品牌,都是在以上几方面共同致力的大品牌,也是经历产品升级换代、服务优化提升的老品牌。也就是说,是美誉度成就了知名度,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让大家省心的所谓品牌,没有美誉度,自然不会有知名度。
认可度决定影响力,这影响力又是美誉度和认可度的共同作用。“品牌国货“百年老字号”“国家XA级风景区”“非遗项目”,乃至于“特级教师”“青工状元”“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抗战者兵”……无一不是用美誉度、知名度打造出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认可时代精英,也是无数人努力奋斗造就的财富传奇。
当然,面对炙手可热的影响力、趋之若骛的知名度、众口一词的美誉度,我们还应该审时度势、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谨慎判定这知名度中的含金量,以见微知著的目光洞察其知名度的可信度,以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盲从泥沼,从而规避虚假的知名度有可能带来的物质损失与精神伤害。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理智看待认可度,并不是要我们成为怀疑主义者,而是综合品牌细节、使用体验、市场反馈和走向预测,做出一种前瞻性的预判,不至于“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从而减少失误、规避失利,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失望”不期而遇的次数。
做这样一个冷眼旁观、特立独行的智者,难道不好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