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重点难点】重点: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和改革影响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中国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时空定位】【知识解读】苏联模式:是苏联共产党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在斯大林时期形成。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严密的计划经济,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曾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真正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在改革中出现了重大偏差,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的一种农业制度。该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以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初期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是苏联在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实际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和平过渡到自己的战略轨道内,扩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平演变”: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一种“超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东欧剧变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结束。【主干知识】一、国家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学习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也没能突破这一体制。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的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一)形势严峻—改革之因(背景)【思考 1】:阅读材料与课本,思考斯大林给后来的苏联留下了哪些遗产?带来怎样的影响?材料 1: 二战后苏联实施恢复国民经济的“四五” 计划(1945—1950);恢复重建6200个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9年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国民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1947年,苏联取消了粮食、日用品的配给制,随着食品供应紧张状况的缓解…城市和工人修建住房1亿多平方米,农村建房270多万所。…职工的实际工资和集体农民收入均有所提高,教育也获得发展。材料 2:“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手都鼓痛了。” ——毛泽东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庆典后到50年代,问题暴露了出来。虽然工业发展很快,从1913年到1950年增加了12倍,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1.发展取得的成就: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同时存在的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露了出来。个人崇拜盛行。3.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①重工业与农业和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生活水平降低;②权力集中,官僚主义现象突出;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现象严重,教条主义盛行。(二)力挽狂澜?——设计方案请同学阅读课本122-124页,自主完成下面表格。名称 措施内容 结果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1964年)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与任期制)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③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成效: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得了一些成效。问题:经济: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1982年)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利用奖金等 经济 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③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向军事和国防领域倾斜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1991年)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 ③经济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仍没放弃传统做法,政治改革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归于失败【思考2】有学者深刻的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是他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如何理解?掘墓人: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守墓人: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课堂探究一】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你认为呢?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侧重点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 前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最后失败 失败,导致苏联解体失败根源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同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效果有限,以失败告终【课堂探究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②主观冒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③缺乏科学精神。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①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斯大林模式。 ②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③改革重点仍集中于重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 ④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忽视客观规律;②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党的领导。【课堂探究三】苏联解体的原因①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③外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东欧剧变推动 ④重要原因:民族矛盾、与美国争霸拖垮苏联经济。⑤导火索:八一九事件【课堂探究四】苏联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1、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完善。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945-1992年)★学习聚焦: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剧变。“东欧”是二战后出现的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8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1)成就:①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②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问题: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契机: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南斯拉夫 最早改革。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捷克斯洛伐克 “布拉格之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工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三)东欧剧变【思考 3】根据东欧各国改革结局的异同点,理解剧变内涵?东欧国家 各不相同的结局 命运的共同点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 相对平稳 ①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②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罗马尼亚 流血冲突民主德国 合并统一捷克斯洛伐克 国家分裂南斯拉夫 国家解体剧——时间短,范围广变——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实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思考 4】根据课以下材料结合相关知识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材料 3: 牛津大学教授提摩西·加顿·阿什指出:“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 10 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 个月,在东德用了 10 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 10 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 10 个小时。”材料 4: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①根本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直接原因: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③内部原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④外部原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戈尔巴乔夫)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思考 5】通过阅读 p126 学思之窗,思考:如何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①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③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的发展。例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损失,但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学习聚焦: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一)建立与探索成就: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④1956年之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成就:⑤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十九大。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⑦2021年习近平宣告,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2.表现:①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②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③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⑤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3.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深化拓展】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理论还不成熟,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成果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本主义敌对势力从敌视、遏制到颠覆,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到道路,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正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二、对比社会发展三种模式三、东欧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1)东欧改革是激进式改革,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倒原有的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2)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即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配置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轮换,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四、东欧改革的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欧各国由于受苏联的影响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并照搬了苏联模式,结果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东欧各国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一旦触及否定苏联模式或想摆脱苏联控制,苏联便进行各种干预,致使东欧各国的改革走向失败,由此可见东欧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知识脉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