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模拟试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模拟试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广西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模拟试卷(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29分)
1.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选文写了“我”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两种情绪及形成原因。
(4分)
(2)选文写了“我”看戏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按要求填写下表。
(4分)
波折 转机
没船
 
  写包票
(3)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①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②……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4)下列成语是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分)
①好事多磨 ②熟能生巧 ③少年老成
(5)选文中的“双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析。
(4分)
【答案】(1)“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表明“我”的情绪很低落,原因是“我”想看社戏却遇到了波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表明“我”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原因是“我”看社戏的愿望得到实现。
(2)波折:外祖母担心;转机:八叔的大船回来了。
(3)①“一哄的”一词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②“飞一般”一词表现了船行的速度非常快。
(4)①文章写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很多波折,最后这些波折还是一个个得到了解决。并最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了行程。②主要表现在孩子们很高的驾船技巧上。③孩子们虽然年龄很小,但在坐船及开船的安排上却显得十分老练。
(5)当“我”看社戏遇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了双喜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1)结合文本“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展现出的是内心的不同的愿望,考生结合这些角度即可细致表达。
(2)“波折”可以结合“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写出外祖母的“担心”。“转机”可以从“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概括。
(3)第①句中的“一哄”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是非常急迫的。第②句中的“飞一般”呈现出的是船行的速度非常迅猛。
(4)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个词语分析,主要展现出内心的轻松愉悦的感受,以及孩子驾船的娴熟技巧,从另一个角度上则是呈现出孩子虽然小,但是很是老练,从这些角度分析即可。
(5)本题从“聪明”“反应迅捷”“考虑周全”等角度可以概括出“双喜”的形象,找出关键性语句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表明“我”的情绪很低落,原因是“我”想看社戏却遇到了波折;“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表明“我”的心情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原因是“我”看社戏的愿望得到实现。
(2)波折:外祖母担心;转机:八叔的大船回来了。
(3)①“一哄的”一词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②“飞一般”一词表现了船行的速度非常快。
(4)①文章写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很多波折,最后这些波折还是一个个得到了解决。并最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了行程。②主要表现在孩子们很高的驾船技巧上。③孩子们虽然年龄很小,但在坐船及开船的安排上却显得十分老练。
(5)当“我”看社戏遇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了双喜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情,概括原因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分析情节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关键词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从语言角度细致分析,准确进行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分析相关情节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关键语句分析,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表达即可。
2.古诗文默写。
(1)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清晨入古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存者且偷生,   !(杜甫《石壕吏》)
(4)   ,有恨无人省。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出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
(6)李白《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答案】(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初日照高林
(3)死者长已矣
(4)惊起却回头;拣尽寒枝不肯栖
(5)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6)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厦、庇、已、拣、鬓、兹、班”等字。
故答案为:(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 初日照高林
(3) 死者长已矣
(4) 惊起却回头、拣尽寒枝不肯栖
(5)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6)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点评】(1)(2)(3)(4)(5)(6)这六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1)(2)(3)(4)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5)(6)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槐花,是槐花开了!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3.【概括·忆槐花】阅读以上作品,概括那夜风送来槐花香后,“我”产生的回忆。(2分)
故乡的槐花节盛大启幕,玩得不亦乐乎。 ①    我穿越大街小巷、网红店,找寻家乡的味道。
夜风中的槐花香
②   
4.【品析·赏槐花】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4分)
①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5.【感悟·思槐花】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4分)
资料: ▲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欠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6.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4分)
【答案】3.老家捋槐花,变着花样吃槐花、晾晒槐花。;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
4.①将夜灯下的槐花比作壁灯,把槐花的光泽比作玉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灯下槐花的隐约、幽静,引发了我对故乡槐花的怀念。
②运用“勾”“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节家乡男女老少捋槐花的场景,表现了家乡特有风俗和人们的辛勤。
5.作者是陕西人,槐树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在当地十分常见,槐树养育了故乡人民。同时,槐树的坚韧、顽强象征了故乡人民的勤劳、聪慧的品质,是故乡的象征。作者长期离开家乡,看见槐花,睹物思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6.本文的快乐除了有对家乡美好风俗、淳朴民风的怀念与热爱,更多的是通过朋友的遭遇,理解了人在异乡,“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这一道理之后的透彻与安心:《社戏》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的愉快生活,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社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动作描写;比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2)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侧面描写等。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内容分析作者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对比分析。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描写句、作者评价句、情感句、其他人看法等,综合分析归纳主旨情感即可。
3.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归纳即可。
⑤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即老家捋槐花,变着花样吃槐花、晾晒槐花。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即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
故答案为:①老家捋槐花,变着花样吃槐花、晾晒槐花。
②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
4.①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比喻,把槐花的光泽比作玉石。像一盏盏壁灯,比喻,把路灯下的槐花比作壁灯。生动的写出了夜晚路灯下槐花隐约而幽静的特点,进而引发我对故乡槐花的思念和怀念。
②拿着、勾住、捋,动作描写,写了槐花节是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捋槐花的具体场景,这是家乡特有的场景,体现家乡的风俗和人们的辛勤劳作,表达作者的赞美。
故答案为:①将夜灯下的槐花比作壁灯,把槐花的光泽比作玉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灯下槐花的隐约、幽静,引发了我对故乡槐花的怀念。
②运用“勾”“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节家乡男女老少捋槐花的场景,表现了家乡特有风俗和人们的辛勤。
5.资料显示:①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写槐树是故乡的象征。
②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就像当地的农民,辛勤劳作,不畏艰苦,勤劳肯干。槐树是家乡的标志和象征。
③被百姓称为“救命树”。写槐树养育了当地的百姓。
④梁新会是陕西人,本文写他在外地工作,长期不在故乡,所以看到槐花就想到了自己故乡的哪些槐花,睹物思乡,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故答案为: 作者是陕西人,槐树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在当地十分常见,槐树养育了故乡人民。同时,槐树的坚韧、顽强象征了故乡人民的勤劳、聪慧的品质,是故乡的象征。作者长期离开家乡,看见槐花,睹物思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6.本文写闻到槐花香就高兴是因为作者由槐花想到了故乡,引起对故乡民风民俗的思念和怀念。同时也通过一个朋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为之前的鲁莽而后悔的事情获得了领悟: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
《社戏》写童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写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以及对摆脱束缚走向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本文的快乐除了有对家乡美好风俗、淳朴民风的怀念与热爱,更多的是通过朋友的遭遇,理解了人在异乡,“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这一道理之后的透彻与安心。《社戏》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的愉快生活,描写了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古代诗歌阅读(7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7.上阙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
8.词的最后两句,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3分)
【答案】7.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凉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8.此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雁形象。词人以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了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7.“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凉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故答案为: 此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雁形象。词人以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了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④然而长,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⑥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师襄子:卫国乐师。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④几:通“颀”,颀长。⑤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⑥《文王操》 :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不知其旨也 已习其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其此之谓乎? 执策而临之 (《马说》)
D.学学半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10.将选文中画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 师襄子辟席再拜。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2.【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或态度?
(4分)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答案】9.A
10.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 师襄子赶紧起身(离开座位)拜了两拜。
11.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2.【甲】教学相长;【乙】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虽有嘉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
(2)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了这首乐曲,但还没有掌握弹奏技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学习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A.代词,它/代词,它;
B.形容词,充实、完备/值得;
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代词,它;
D.动词,同“敩”,教/动词,学习;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1)重点词:困,困惑,疑惑;自强,自我勉励;
(2)重点词:辟席,起身,离开座位;再,两次。
故答案为:①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 师襄子赶紧起身(离开座位)拜了两拜。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有间”为时间状语;“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表现孔子的状态;
故断为: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故答案为: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用美味的食物只有经过品尝才能知道它的味美类比最好的道理只有学习才能了解,可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在“教”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勉励自己;进而引出观点“故曰:教学相长也。”,强调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强调学习方法: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用原文回答即“教学相长”。
根据乙文“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等语句可知,孔子在学琴时,并未浅尝辄止,而是专心致志地深入学习,我们在学习时也应该有孔子这样的学习精神,要专一严谨,由表及里,深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学习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故答案为:
【甲】教学相长
【乙】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三、综合(共8分)
班级准备开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3.【拟写标语】同学们围绕着“自强不息”拟定了一则宣传标语,上联已拟写好,请你根据提示将以下六个短语组合成符合主题的下联。(2分)
提示:逐鹿 勇赴 汗水 学海 滴滴 中原
上联: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大地
下联:   
14.【欣赏校训】清华大学八字校训的前四字是“自强不息”,依据下面的书法作品,请你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出校训的后四字,即书法作品的后四个字。(2分)
15.【演讲比赛】阅读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班委会决定举行以“学习保尔,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同学演讲稿的结尾部分。请你从名著中朱赫来和保尔两位人物形象里分别提炼素材,帮他完善下面的演讲稿。(4分)
面对艰难恶劣的生活环境,周恩来没有退缩,毅然扛起了革命重任,因为他有奉献精神;①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②   ,因为他有顽强的意志……我们要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答案】13.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14.厚德载物
15.面对右臂残缺的生死考验,朱赫来没有后退,仍然坚持工作投身革命。;面对身体残疾的磨难坎坷,保尔没有放屈服,拿起笔书写红色篇章。
【知识点】诗歌对联;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字体书写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2) 本题考查汉字的抄写。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构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构。标点符号各占一格。
(3)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3.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点点”叠词,对“滴滴”;“心血”名词,对”汗水”,且意思相关;“勤育”动词,对“勇赴”,且意思相关;“英才”名词,对”学海”,且意思相关;“厚泽”动词,对“逐鹿”,且意思相关;“九州“名词,对”中原”,且意思相关。
故答案为: 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14.本题考查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清华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注意“厚、德、载、物”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故答案为: 厚德载物
15.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名著识记能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钢铁战士的故事。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随后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难,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使他更加勇敢、坚强。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文学创作,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保尔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朱赫来是一个老布尔什维克,他对保尔·柯察金的思想与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身体宽大而结实,平时不苟言笑,言语简单明了,但生动易懂。他喜欢聪明的孩子,善于循循善诱,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言语表达出来,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无私,愿意将自己的本领教给他人,不会想到做任何的保留,同时善于结交他人,关心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富有魅力,遇事沉着,有主见,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组织能力强,善解人意,对朋友能够雪中送炭,给予实际的帮助。他对自己所走的道路十分了解,对敌人有火一般的愤怒与憎恨,不屈不挠坚决地和剥削者做顽强的斗争。朱赫来整个人就像一棵多年的结实的橡树有力而坚定。 示例:面对穷凶险恶的阶级敌人,朱赫来没有后退,带领革命战士奋勇战斗。 面对身体病痛的磨练坎坷,保尔没有放弃,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
故答案为: 面对右臂残缺的生死考验,朱赫来没有后退,仍然坚持工作投身革命; 面对身体残疾的磨难坎坷,保尔没有放屈服,拿起笔书写红色篇章。
四、写作(50分)
16.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请以“喊出▲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范文:
喊出祖国的名字
泱泱中华,浩浩华夏,立于东方的祖国,是永远的骄傲!
——题记
听,时代的脉搏在高鸣,祖国的血脉在奔涌;看,时代的蓝图正徐徐铺展,灿烂的画卷正点滴浮现。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总有几件事让你心潮澎湃,大声喊出祖国的名字。
今年5月,我第一次与C919的模型相遇。
那是一次盛大的展会,我心怀好奇地踏入会场,一进去就被热烈的气氛撞了个满怀。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的满是自豪,铺设在会场里的都是国之重器。
正当我为这气氛而醺醺然时,一架飞机模型吸住了我的视线——多么雄壮啊。它像飞鸟,却又多出了一份钢铁的厚重,又像神龙,却又平添了一丝的灵动。流畅的线条有如仙娥的衣袂,利落的造型好似冷肃的刀锋。
我欣赏着模型的美感,暗自琢磨:这大概就是C919吧。
“这就是中国的国产大飞机C919!”讲解员厚实的声音适时传来,肯定了我的猜测,“它是中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伴随着娓娓道来的讲解,C919逐渐在我心里鲜活起来。它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大国国力的信标,凝结了无数航空人的心血,包含着十亿中华儿女的祈愿。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对造不出大飞机的历史的潇洒告别,把中国航空工业推向了世界舞台,这不只是一个工业成就,更是伟大的祖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重一步,令每一个中华儿女倍感自豪。
此时再看C919,它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飞机模型,恍惚中,它仿佛成了一只腾飞的神鸟,载着我们亲爱的祖国扶摇而上,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不禁大声地喊出了祖国的名字——中国!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材料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现代诗。中心话题是关于“喊出名字”。
【题干分析】①诗中描绘了各种野花以及“我”喊出自己也是其中一朵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和自我的认知与接纳。②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喊出某事物的名字”展开,比如“喊出梦想的名字”,阐述梦想是什么,为什么要喊出梦想的名字,以及如何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喊出亲情的名字”,重点写对亲情的感悟和珍惜等。写作时要注意将重点放在“喊出名字”这一行为及其背后的意义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是只写所填的内容而忽略了“喊出名字”这一关键行为。作文开头可以通过描述一个场景或回忆引出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或名人事例等,结尾可以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立意提取】 喊出青春的名字 喊出家乡的名字
范文:
喊出祖国的名字
泱泱中华,浩浩华夏,立于东方的祖国,是永远的骄傲!
——题记
听,时代的脉搏在高鸣,祖国的血脉在奔涌;看,时代的蓝图正徐徐铺展,灿烂的画卷正点滴浮现。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总有几件事让你心潮澎湃,大声喊出祖国的名字。
今年5月,我第一次与C919的模型相遇。
那是一次盛大的展会,我心怀好奇地踏入会场,一进去就被热烈的气氛撞了个满怀。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的满是自豪,铺设在会场里的都是国之重器。
正当我为这气氛而醺醺然时,一架飞机模型吸住了我的视线——多么雄壮啊。它像飞鸟,却又多出了一份钢铁的厚重,又像神龙,却又平添了一丝的灵动。流畅的线条有如仙娥的衣袂,利落的造型好似冷肃的刀锋。
我欣赏着模型的美感,暗自琢磨:这大概就是C919吧。
“这就是中国的国产大飞机C919!”讲解员厚实的声音适时传来,肯定了我的猜测,“它是中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伴随着娓娓道来的讲解,C919逐渐在我心里鲜活起来。它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大国国力的信标,凝结了无数航空人的心血,包含着十亿中华儿女的祈愿。它是一座里程碑,是对造不出大飞机的历史的潇洒告别,把中国航空工业推向了世界舞台,这不只是一个工业成就,更是伟大的祖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重一步,令每一个中华儿女倍感自豪。
此时再看C919,它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飞机模型,恍惚中,它仿佛成了一只腾飞的神鸟,载着我们亲爱的祖国扶摇而上,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不禁大声地喊出了祖国的名字——中国!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广西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 模拟试卷(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29分)
1.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选文写了“我”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两种情绪及形成原因。
(4分)
(2)选文写了“我”看戏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按要求填写下表。
(4分)
波折 转机
没船
 
  写包票
(3)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①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②……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4)下列成语是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分)
①好事多磨 ②熟能生巧 ③少年老成
(5)选文中的“双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析。
(4分)
2.古诗文默写。
(1)   ,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清晨入古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存者且偷生,   !(杜甫《石壕吏》)
(4)   ,有恨无人省。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出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
(6)李白《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   。
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送来槐花香
梁新会
①入夜,乘公交车回家。刚一下车,一股清甜之气扑鼻而来。槐花,是槐花开了!我一眼就瞅见三棵洋槐树,站在路边的冬青后面,显得卓尔不群。
②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香气愈发浓郁,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一瞬间,我仿佛置身槐香的世界,不,应该是故乡漫山遍野的槐树林中。此香,彼香,分辨不清。在此之前,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唯有故乡的槐花才配叫槐花。
③而今夜,我站立在城市的街头,却分明嗅到了故乡的槐花香。
④故乡永寿地处偏远,气温回升慢,每到四月底五月初,县城附近的四十万亩槐花才开始绽放。其时,恰逢五一黄金周,槐花节盛大启幕,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槐林,赏景采花,品槐花蜜,游览古县城,敲打战鼓,玩得不亦乐乎。
⑤老家离县城远,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植有洋槐树,花开时节,香气冲天。槐树高大多刺,难以攀爬,不易采摘,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槐花开的那几天,家家都会蒸槐花麦饭,晾晒槐花。以前,槐花麦饭是人们度过饥馑荒年的主要饭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变着花样吃槐花,大家也就学着样儿用槐花烙菜盒子,包饺子,炖肉了。
⑥夜色滤去了城市的繁嚣,也隐没了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世界一下子变得很安静,静得只有几棵开花的洋槐树在风中窃窃私语。我身在花香最浓处,被纯粹的香气包围起来,鼻翼翕动,整个世界瞬间香甜如蜜。
⑦贪婪地深呼吸,想要这清甜之气带我回到故乡。那一刻,我喜悦而安详—我确信我在城市的街头闻到了故乡的气息。我曾经在想念母亲做的臊子面时,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最正宗的家乡风味;我曾经陪着在外地工作的亲友,按图索骥去网红店品尝记忆中的味道,结果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每每如此,我便确信人生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离开故乡,在外打拼,得到的同时也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⑧一位朋友说他压力太大的时候,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只好驱车二三百里,回到故乡的老屋踏踏实实睡一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再杀回城市继续打拼。故乡的清风朗月是治疗失眠的良药。如今,他事业发展顺利,一双儿女乖巧可爱,他的失眠早已不治而愈。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他才从众人口中得知那些年他回老家睡安稳觉时,父母整宿整宿都不敢合眼,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希望儿女不要忘记根本,但更希望儿女在外万事顺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即吾乡。朋友感叹着,为自己当年的鲁莽之举而自责。
⑨其实,今世之人,能够一辈子不离开家乡的少之又少。谁没有在陌生街头举目无亲、踽踽独行的悲凉和无助呢?好在住久了,时间会治愈一切。他乡也就有了故乡的气息。你看,满街的美食,来自天南地北,它们要想在城市里存在,就得既保持住故乡风味,又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喜好。人也一样,必得经历一番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适应。故而,人们常把工作久了的城市叫作第二故乡。
⑩夜晚的清风送来槐花香,我站在城市里闻见了故乡的味道。心生欢喜!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3.【概括·忆槐花】阅读以上作品,概括那夜风送来槐花香后,“我”产生的回忆。(2分)
故乡的槐花节盛大启幕,玩得不亦乐乎。 ①    我穿越大街小巷、网红店,找寻家乡的味道。
夜风中的槐花香
②   
4.【品析·赏槐花】请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4分)
①走近点,再近点,借着路灯的微光,细细打量,满树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闪耀着玉石般柔美的光泽,像一盏盏壁灯,隐约而幽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老家人把采槐花叫捋槐花,捋槐花时,男人们拿着长长的挠钩,勾住低处的槐枝,女人和孩子们顺着叶脉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捋,这样捋下来的槐花干净,也不会折断树枝。(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5.【感悟·思槐花】作者为何闻到槐花就“闻见了故乡的味道”?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资料概括回答。(4分)
资料: ▲梁新会,陕西青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民俗有云“门前种棵槐,财运自然来。”槐作为一种北方乡土树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土壤多么瘠薄,亦能傲然挺立,健康生长。在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槐花、槐叶还是救命的口粮,在欠收的年景,帮助人们度过饥荒,被百姓称为“救命树”。
同样都是快乐,“我”在城市中闻到“槐花香”心生“欢喜”与课文《社戏》里“我”与小朋友看戏那晚的快乐,两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4分)
古代诗歌阅读(7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7.上阙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
8.词的最后两句,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3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④然而长,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⑥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师襄子:卫国乐师。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③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④几:通“颀”,颀长。⑤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⑥《文王操》 :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不知其旨也 已习其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其此之谓乎? 执策而临之 (《马说》)
D.学学半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10.将选文中画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 师襄子辟席再拜。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2.【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或态度?
(4分)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三、综合(共8分)
班级准备开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3.【拟写标语】同学们围绕着“自强不息”拟定了一则宣传标语,上联已拟写好,请你根据提示将以下六个短语组合成符合主题的下联。(2分)
提示:逐鹿 勇赴 汗水 学海 滴滴 中原
上联: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大地
下联:   
14.【欣赏校训】清华大学八字校训的前四字是“自强不息”,依据下面的书法作品,请你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出校训的后四字,即书法作品的后四个字。(2分)
15.【演讲比赛】阅读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班委会决定举行以“学习保尔,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同学演讲稿的结尾部分。请你从名著中朱赫来和保尔两位人物形象里分别提炼素材,帮他完善下面的演讲稿。(4分)
面对艰难恶劣的生活环境,周恩来没有退缩,毅然扛起了革命重任,因为他有奉献精神;①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②   ,因为他有顽强的意志……我们要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写作(50分)
16.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请以“喊出▲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③600字左右。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