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 4 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大单元与 跨学科
新课标要 求 1.了解“一五计划”;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和 意义。
教学目标 1. 通过识读地图,观看图片,总结、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学会从历史 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 通过研读史料,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状况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的意义,提 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看视频、角色扮演,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基本知识,学会多渠道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4.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方法 史料研读法、识读地图法、观看视频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资源 教材、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一、情境导入 材料:“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 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 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 斗。” ——1953 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评 教师明确:新年伊始的号召热情洋溢,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 号角。你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吗?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确立》 二、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1. 研读史料——了解工业状况 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提问:结合以上材料及教材 P18、19 内容,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 国工业发展情况。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工业? 学生研读材料,思 考问题,进入新课 研读史料,思考问 题,全班分享 通过阅读史料, 再 现 1953 年 的 工业化梦想,导 入新课,引导学 生在历史情境中 展开学习活动 通过研读史料, 了解建国初的工 业状况,理解第 一个五年计划实 施的背景,落实 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的核心素养
(
中国制造的第 批喷气
鞍山大型轧钢厂
)明确:背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 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 国家。 目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 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阅读教材 P19 内容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明确: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 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识读地图、梳理成就 阅读教材 P19、P20 内容及 P2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包括哪些? 明确:成就: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 大桥 4. 观看图片——感受成就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 学生识读地图、图 片,了解一五计划 的成就 通过识读地图, 观看图片,总结、 了解我国第一个 五年计划的基本 任务和成就,学 会从历史地图中 获取有效信息的 方法,落实时空 观念、史料实证 的核心素养
(
批解放牌汽车
)
5.研读史料、理解意义 材料: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 704 亿元, 比 1952 年增长 128.6%; 1957 年,我国钢产量为 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 296%; 1957 年,我国原煤产量为 1.31 亿吨,比 1952 年增长 98.5%; 1957 年,我国发电量为 193 亿千瓦时,比 1953 年增长 164%; 1957 年,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比 1952 年增长 30.3%;农民收 入增加 30%。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结合以上材料,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有什么意义? 明确:意义: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 了物质基础,初步积累了社会主建设的经验。同时,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 了进一步提高。 点拨提升: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三、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阅读教材——了解背景 人民代表步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阅读史料,分析一 五计划超额完成 的意义 阅读教材,理解第 一届人民代表大 通过研读史料, 理解第一个五 年计划超额完 成的意义,提高 归纳、分析问题 的能力。增强对 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的认识; 体会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重要 性,坚定社会主 义信念。
提问:结合之前所学,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 明确: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具备召开人民代表大 会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的巩固, 以及大规模经济 建设的开展,我国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迅速召开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2. 观看视频、表格梳理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 P21 内容,介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的基本情况。 会召开的背景 观看视频,了解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会议召开 的情况 角色扮演、创设情 境 通过观看视频、 角色扮演了解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召开情 况及《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的 重要意义,落实 史料实证、时空 观念、历史解释 的核心素养
时间 1954 年 9 月
地点 北京
参会代表 500 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3.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请你扮演记者、新闻发言人, 模拟召开第一届全人民代表大会的新 闻发布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记者 1:您好!请您介绍一下本次会议制定和通过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新闻发言人: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 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记者 2: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 新闻发言人:例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记者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 布有何重要意义? 新闻发言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跨学科主题学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道德与法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道德与法治) 5. 自主阅读、全班分享 联系道德与法治, 了解《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和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相 关知识 跨学科主题学习, 实现不同学习领 域的知识整合, 增强不同学科间 的融会贯通
阅读教材 P22 内容,简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情况。 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四、课堂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政府制 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经济建设实施五年计划的开始。我国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 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 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材,思考回 答问题 齐读感受 理解人民代表大 会选举并监督人 民政府领导人的 职能,国家机构 对人民代表大会 负责。 整体感知,理解 建国初经济和民 主政治方面的成 就
板书设 计
课后作 业 以“第一个五年计划 ”或“两会 ”报道为主题,分组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成果形 式可以是诗歌、手抄报、歌曲、相声、课本剧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