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9课时 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目标导航 知识导图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观察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能够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重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3.通过教材内容学习,能够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明确因地制宜利用土壤,体会保护土壤的意义。 INCLUDEPICTURE"L34.TIF" INCLUDEPICTURE "E:\\2024\\课件\\2025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 人教版(鲁京琼……)\\不用\\L34.TIF" \* MERGEFORMATINET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组成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3.观察土壤(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2)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种类型。(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 剖面层 特点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③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2)养护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种养结合,通过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知识链接 土壤的组成方法技巧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特别提醒1.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2.土壤的颜色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方法技巧 森林土壤剖面思维拓展 土壤的养护(1)休耕: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2)轮作: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重点 土壤的性质与形成1.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②“支”:地面辐射、蒸发。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的粒级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2)气候[知识拓展]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①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②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③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④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生物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图解如下:②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过程(4)地貌[知识拓展]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特点①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②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③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④高原: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⑤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⑥平坦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土壤。(5)人类活动[典例] (2020·1月浙江卷)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答案 (1)B (2)B(2024·重庆八中开学考试)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腐殖质C.肥力水平上升 D.结构更简单答案 C解析 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而成,适合作物生长且肥沃,说明枯枝落叶已转化为腐殖质。2.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A.表土层紧实,提供农作物扎根立足条件B.母岩层变薄,阻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C.耕作层浅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D.犁底层紧实,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答案 D解析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土壤耕作层较厚,深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稻土缺少淋溶层,多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保水保肥能力。3.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答案 B解析 黑土和红壤在性质、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差异显著。红壤本身有机质少,肥力不高;黑土虽然自身肥力较高,但在利用过程中仍需施肥。(2022·福建卷)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C.洋流 D.地形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地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地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 表明地温大幅度下降,最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2.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 B.150~180天C.210~240天 D.310~340天答案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3.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答案 B解析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夏季高纬度地区白昼长,光照时间长,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4.(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 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答案 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解析 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故可推知,“上砂下黏”的构型,雨季时上层砂土利于水分下渗,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多;旱季时上层砂土易于土壤水分蒸发,下层水分向上运移受黏土阻滞,土壤水分少。课时作业(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新疆乌恰—康苏地区位于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 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600 mm。下图示意新疆乌恰—康苏地区地形剖面与植被垂直分布,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不同。据此完成1~2题。1.推测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草地Ⅰ B.草地ⅡC.草地Ⅲ D.草地Ⅳ答案 B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天山西南坡,气候干旱,因此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四类草地位于同一坡向,水分条件的差异取决于坡度、岩层、土壤,草地Ⅱ所在的地区坡度较缓,有泉水出露,潜水位高,因此土壤含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故选B。2.图中M附近出现荒漠区,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少C.坡度陡,地表水缺乏 D.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细答案 C解析 由上题可知,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地形剖面图可知M地坡度较陡,地表径流速度快,地表水缺乏,因此M附近出现了荒漠化,C正确;结合图可知,M处海拔较高,气温低,A错误;处于背风坡并不是M处为荒漠区的原因,B错误;结合图可知,M处的岩石与草地I处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土壤并不是形成荒漠的原因,D错误。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 565~3 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3~5题。3.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 )A.厚度大、含水量高 B.厚度大、含水量低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小、含水量低答案 D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受坡向和坡位的影响较大。读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土壤厚度比乙样带大。因此,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厚度小、含水量低。故选D。4.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①生物量 ②土壤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地表径流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A解析 腐殖质含量多少与枯枝落叶归还量以及分解量有关。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地区,甲地位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因此,生物量多于乙样带。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故选A。5.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A.黏粒比重小 B.腐殖质分解快C.通气效果好 D.保水性能强答案 D解析 丙位于河流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流速较慢,因此土壤黏粒比重较大,保水性能强,土质黏重,通气效果差,因此D正确,A、C错误。该集水区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温度较低,腐殖质分解慢,B错误。(2024·福建莆田第二次质检)土壤空气中的CO2主要源于土壤微生物分解、根系呼吸等,其变化主要受到土壤的温度、湿度、孔隙度、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下图示意亚马孙平原东部雨林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7题。6.影响土壤表层空气中CO2浓度较下层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有机质 B.土壤温度C.土壤透气性 D.土壤湿度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和根系呼吸。土壤表层透气性好,和外界空气交换好,二氧化碳含量低,下层透气性差,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浓度较高,C正确;表层土壤有机质多,经微生物分解会产生CO2,土壤表层空气中CO2浓度应较高,A错误;不同季节土壤温度垂直方向上分布规律不同(夏季表层温度高,冬季表层温度低),不会使表层CO2浓度始终较低,B错误;读图湿润季和干旱季土壤表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均较下层低,故湿度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7.导致干旱季土壤空气中CO2浓度低于湿润季,是因为( )①土壤孔隙度增加 ②化学风化加强 ③根系呼吸增强 ④微生物分解减慢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干旱季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空气和外界空气交换多,二氧化碳浓度低,①正确;干旱季水分少,化学风化弱,②错误;根系呼吸增强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③错误;干旱季微生物活性受抑制,分解作用减慢,产生二氧化碳较少,④正确。故选B。8.(2021·6月浙江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下图为非洲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矿产品通过海运出口。图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渐增加,简析其成因。(4分)答案 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气候更加湿润;植被生产力增加,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增强。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地随着纬度的降低,土壤厚度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纬度越低,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越强,雨季更长,水分条件更优越,植物生产活动更活跃,气候湿润、炎热的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普遍而强烈,岩石矿物被强烈分解,形成较厚的风化壳,增加了土壤厚度。第39课时 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目标导航 知识导图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观察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能够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重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3.通过教材内容学习,能够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明确因地制宜利用土壤,体会保护土壤的意义。 INCLUDEPICTURE"L34.TIF" INCLUDEPICTURE "E:\\2024\\课件\\2025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 人教版(鲁京琼……)\\配套学生WORD文档\\不用\\L34.TIF" \* MERGEFORMATINET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________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组成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3.观察土壤(1)土壤________: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2)土壤质地:不同________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 剖面层 特点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________、生物、________、地貌、时间、人类活动。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③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2)养护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________。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________结合,通过________、种植绿肥、作物________、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知识链接 土壤的组成方法技巧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特别提醒1.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2.土壤的颜色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方法技巧 森林土壤剖面思维拓展 土壤的养护(1)休耕: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2)轮作: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重点 土壤的性质与形成1.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 INCLUDEPICTURE"J957.TIF" INCLUDEPICTURE "E:\\2024\\课件\\2025版 创新设计 高考总复习 地理 人教版(鲁京琼……)\\不用\\J957.TIF" \* MERGEFORMATINET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②“支”:地面辐射、蒸发。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的粒级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2)气候[知识拓展]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①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②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③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④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生物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图解如下:②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过程(4)地貌[知识拓展]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特点①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②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③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④高原: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⑤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⑥平坦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土壤。(5)人类活动[典例] (2020·1月浙江卷)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重庆八中开学考试)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腐殖质C.肥力水平上升 D.结构更简单2.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A.表土层紧实,提供农作物扎根立足条件B.母岩层变薄,阻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C.耕作层浅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D.犁底层紧实,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3.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2022·福建卷)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C.洋流 D.地形2.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 B.150~180天C.210~240天 D.310~340天3.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4.(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上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 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6张PPT)第39课时 土壤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大单元八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观察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能够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重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3.通过教材内容学习,能够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明确因地制宜利用土壤,体会保护土壤的意义。【目标导航】【知识导图】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目 录CONTENTS图表自主填绘01重点互动突破0203课堂巩固精练图表自主填绘1Tu biao zi zhu tian hui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______的疏松表层。【知识链接】土壤的组成植物2.土壤的组成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方法技巧】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3.观察土壤(1)土壤______: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2)土壤质地:不同______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颜色粒级砂土壤土黏土【特别提醒】1.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2.土壤的颜色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 剖面层 特点森林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________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腐殖质类型 剖面层 特点耕作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______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犁底【方法技巧】森林土壤剖面【思维拓展】土壤的养护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__________、生物、______、地貌、时间、人类活动。5.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③具有重要的______、______功能。④是人类种植农作物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气候蓄水保水(1)休耕:土地耕作一段时间后,暂停种植农作物一段时间,以恢复土壤肥力。(2)轮作:在田地中轮换种植不同农作物,从而可以调节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2)养护①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或______。②优良的土壤也要注重______结合,通过______、种植绿肥、作物______、广施农家肥等方法,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改造种养休耕轮作重点互动突破2zhong dian hu dong tu po精讲点拨1.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肥力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③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土壤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②“支”:地面辐射、蒸发。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的粒级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2)气候[知识拓展]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①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②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③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④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生物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图解如下:②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过程(4)地貌[知识拓展]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特点①山谷:河流发育,下渗多,土层厚,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肥沃。②山脊:坡度较大,成土母质迁移快,土层薄。③迎风坡:降水多,土层厚,土质黏重,含水量大。④高原:海拔高,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光照强,气温低,形成冰沼土。⑤山前冲积扇:土壤肥沃,土层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水、气组合较好。⑥平坦地形: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土壤。(5)人类活动真题感悟[典例] (2020·1月浙江卷)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答案 (1)B (2)B变式训练(2024·重庆八中开学考试)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腐殖质C.肥力水平上升 D.结构更简单解析 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而成,适合作物生长且肥沃,说明枯枝落叶已转化为腐殖质。C2.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A.表土层紧实,提供农作物扎根立足条件B.母岩层变薄,阻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C.耕作层浅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D.犁底层紧实,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解析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土壤耕作层较厚,深受人类活动影响,水稻土缺少淋溶层,多犁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保水保肥能力。D3.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 )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解析 黑土和红壤在性质、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差异显著。红壤本身有机质少,肥力不高;黑土虽然自身肥力较高,但在利用过程中仍需施肥。B课堂巩固精练3ke tang gong gu jing lian(2022·福建卷)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C.洋流 D.地形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地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地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 表明地温大幅度下降,最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D2.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 B.150~180天C.210~240天 D.310~340天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CB3.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解析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夏季高纬度地区白昼长,光照时间长,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4.(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 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答案 上层砂土孔隙多,土质疏松;下层黏土,结构紧实,形成隔水层。雨季,下层黏土层阻止土壤水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高。旱季:上层砂土水分易蒸发,下层黏土层阻隔地下水虹吸上升,造成土壤水分含量低。解析 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土壤中砂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强、蓄水和保水能力差;若土壤中黏粒含量较大,则土壤透水性差、蓄水和保水能力强。故可推知,“上砂下黏”的构型,雨季时上层砂土利于水分下渗,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多;旱季时上层砂土易于土壤水分蒸发,下层水分向上运移受黏土阻滞,土壤水分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9课时 土壤(学生版).doc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9课时 土壤(教师版).doc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39课时 土壤(共36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