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赏奇景奇人 探写作手法——《登勃朗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兼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本课在通读整单元,字词都得以整合后,设计为一课时完成,重难点是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本篇是外国游记,与前两篇游记不同,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带学生在品读具体语句的同时,感受这一语言风格。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两篇游记的阅读学习,已经掌握了游记的知识,以及游记的阅读方法,具备一定赏析句子的能力。本文内容浅显而有趣,学生阅读的兴趣比较强,能通过自读掌握文章的内容。但与前两篇课文相比,本文较奇特,从内容上看,本文所绘之景,并非仅指自然界的风景,还有活动于其中的人景;从结构上看,文章前后部分风格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联系。所以,教学本文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写法,学习技巧,从而丰富对游记的认识。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分析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马克·吐温的脚步,一起去登游欧洲最高峰——勃朗峰。二、初读课文,比照异同明内容提问:速读课文,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終》两篇游记,比照本篇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比三篇课文内容的差异,完成下列表格:篇目 主要内容《壶口瀑布》 以独特视角展现壶口瀑布的雄浑壮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以行踪为线索抒写自己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登勃朗峰》 既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预设: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采用散文的笔法,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都是着力写景。《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上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从下山过程,重在写人。三、欣赏奇景,学习散文笔法请同学们朗读1-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散文笔法来描写勃朗峰之景的,并做好批注。提示:从观察视角、感官描写、对比衬托、修辞手法、简笔勾勒、浓墨重彩等角度批注。(学生朗读课文,圈画词句,小组交流批注。)明确:(1)观察视角: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表现勃朗峰的壮美之景。俯瞰峡谷—远望勃朗峰—登上勃朗峰望群峰—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2)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点评: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人们爬山时出现的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表现勃朗峰威严的“王者之风”。(写景角度:化静为动、想象)(3)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点评:将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形象地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奇形怪状、陡峭险峻的特点,既展现了群峰插天的景观,又烘托了勃朗峰的雄伟壮观,尽显大自然的奇伟力量。(写景角度:比喻)(4)自然界中最美的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点评: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不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这是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能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都能“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写景角度:联想 比喻)小结:散文笔法写景,游动的视角,定点取景,多感官运用,远景近景相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比衬托,工笔与细笔联用,无一不突出勃朗峰的雄奇之美。四、品读奇人,赏析小说笔法1.学生朗读第7—11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态。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小说笔法叙写奇人奇事,并做好批注。提示:可以从情节设置、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角度进行品析。(学生交流批注情况)明确:(1)情节设置:“我们”因美餐一顿而落于人后能否先至?车夫驾前纵饮,一路颠簸,能否安全到达?最后将两重悬念一起揭开,读来引人入胜。(2)语言描写:①“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写出了“车夫之王”自信洒脱、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②“哈,看到了吗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写出车夫之“狂”。③“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写出车夫豪爽、自信洒脱的个性。④“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写出了“勃朗队长”的自信、热情,与“车夫之王”互相映衬,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言行之“奇”,带有漫画式的特点。(3)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写出了“车夫之王”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镇定从容以及关心他人的特点。(4)环境描写:“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通过写路面的不平整、行车的惊险,反衬“车夫之王”的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小结:下山写人,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刻画了艺高胆大,幽默风趣的车夫的奇异,与勃朗峰的奇美相得益彰。2.作者写上山,用的是散文笔法;写下山,用的是小说笔法。请你给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明确: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表现勃朗峰及其周围的奇妙景色,意境幽美,引出作者的无限感慨;写下山,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两部分结合,既构思独特,手法多变,体现作者别样的匠心,又向读者传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这也正是马克·吐温所一贯坚持的在幽默的语言和简明的句法下对社会现实和生活在这个现实中的普通人的深切关注。五、课堂小结本文记述了一次愉快难忘的旅行,上山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之景;下山采用小说笔法,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高超的驾车本领,车夫的奇异与勃朗峰的奇美相得益彰。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趣味横生。六、布置作业1.学习本文写景方法(景+人+事),选择你曾游览过的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2.课外阅读马克·吐温的游记作品,进一步了解其风格特点。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