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分类练习(四川专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分类练习(四川专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判断题
1.(2023·叙州期末)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提前储存食物以及一些动物换毛等现象都是动物为了更好适应环境而做出的选择。(  )
2.(2023·叙州期末)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
3.(2022·宁南期末)绿豆苗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
4.(2023·盱眙期末)青蛙冬眠、丹顶鹤迁徙是动物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行为。(  )
5.(2022·兴文期末)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
6.(2022·兴文期末)自然界同一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遭到破坏,对其他食物链没有影响。(  )
7.(2023·巴中期末)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对环境的需求是不同的。(  )
8.(2023·达州期末)我们在研究独木舟的外形时,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
9.(2023·乐山期末)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玻璃皿里放3粒绿豆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
10.(2023·宜宾期末)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吃的一方。(  )
二、单选题
11.(2023·叙州期末)在研究蚯蚓与光线环境关系时,其余条件相同,只能改变的条件是(  )。
A.干燥与潮湿 B.明亮与黑暗 C.温暖与寒冷
12.(2023·叙州期末)植物的生长大多会朝着(  )。
A.有光的方向生长 B.没有光的方向生长 C.都一样
13.(2022·宁南期末)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唯一条件是(  )。
A.空气 B.水 C.土壤
14.(2022·宁南期末)种子发芽的实验证明,以下哪个条件不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
A.温暖的阳光 B.适宜的温度 C.充足的水分
15.(2022·宁南期末)在“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中,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的环境是(  )。
A.干燥的环境 B.黑暗的环境 C.明亮的环境
16.(2022·兴文期末)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野兔←鹰
B.蝉→黄雀→螳螂
C.绿豆苗→蚜虫→小鸟
17.(2022·兴文期末)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掉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作(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18.(2023·南充期末)在观察生态瓶的活动中,有些同学发现小鱼露出水面的次数逐渐增多了,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①生态瓶里的水太少了
②生态瓶里的鱼太多了
③生态瓶里的水质浑浊
④生态瓶里的食物没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19.(2023·达州期末)增加生态瓶中小鱼的数量,单位时间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水中的食物减少 B.水中的温度升高 C.水中的氧气不足
20.(2023·巴中期末)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草原上的一群羊
B.草原上的一片草
C.一片草地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
三、连线题
21.(2023·雅安期末)将下列现象的形成与其对应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秋天树叶变黄
猫头鹰昼伏夜出 A.昼夜交替
昙花夜间开放
牵牛花白天开放 B.四季变化
大雁南飞
四、综合题
22.20世纪50~60年代,由于因为麻雀啄食粮食糟蹋农作物,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蝗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大量的蝗虫吞食农作物的茎叶,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蝗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导致了蝗灾发生、农田绝收等一系列惨痛的后果。
(1)根据文中叙述,写出一条食物链。
(2)麻雀被大量捕杀后,带来什么危害?
(3)鸟类学家经过论证,认为麻雀对人和自然的利大于弊,请你写出利与弊。
利;   。
弊;   。
(4)请你从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现在人类应如何对待麻雀?为什么?
五、实验探究题
23.(2023·眉山期末)某小组为了了解蚯蚓对光照的选择,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请根据提示完善实验过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名称:“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
(1)实验假设:   
(2)实验材料:蚯蚓 10条、手电筒、鞋盒、纸板。
实验步骤:在鞋盒底部铺上湿巾,用纸板将鞋盒分成两部分(一端有窄小的通道)在鞋盒的一端剪出一个可以伸进手电筒的圆孔。在鞋盒的一侧放入 10条蚯蚓,盖上鞋盖(有圆孔的一璃盖在放有蚯蚓的一端)   。几分钟后,打开鞋盖盒,观察现象。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到湿润的土壤中。蚯蚓一旦离开这样的土壤,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
A.所有动物都需要湿润的环境
B.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C.动物能够改变环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解析】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提前储存食物以及一些动物换毛等现象都是动物为了更好适应环境而做出的选择。题目说法正确。
2.【答案】正确
【解析】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题目说法正确。
3.【答案】正确
【解析】绿豆种子萌发是不需要阳光的,绿豆苗的生长是需要阳光的,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4.【答案】正确
【解析】考查动物的行为,动物的一些行为比如冬眠、迁徙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5.【答案】正确
【解析】 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而且对温度也有要求,最好温度在21℃-27℃ 。
6.【答案】错误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生物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并破坏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平衡,植物和动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
7.【答案】正确
【解析】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对环境的需求是不同的。环境不适合时,动物会选择适合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8.【答案】正确
【解析】我们在研究独木舟的外形时,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即唯一的变量是船首的形状。
9.【答案】正确
【解析】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可能需要多个条件,如水、土壤、光、空气和温度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在实验中只能改变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两组进行对比,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中偶然现象的发生。题目说法正确。
10.【答案】错误
【解析】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指向被吃的一方。
11.【答案】B
【解析】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只控制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最终那个变量与这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蚯蚓与光线环境关系的实验时,我们改变的条件是光照。一组在有光的环境,另一组在黑暗的环境。故选B。
12.【答案】A
【解析】植物具有向光性和向水性,植物的生长大多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13.【答案】C
【解析】 探究与土壤的影响,那么只改变土壤这一变量,其他条件均不改变。
14.【答案】A
【解析】种子发芽所必要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15.【答案】B
【解析】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生存。
16.【答案】C
【解析】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这种联系就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所以被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初始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草 → 野兔 → 鹰是一条食物链。
17.【答案】B
【解析】 考查食物网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
18.【答案】B
【解析】在观察生态瓶的活动中,有些同学发现小鱼露出水面的次数逐渐增多了,说明水中的含氧量不能满足小鱼的呼吸,可能的原因有生态瓶里的水太少了、放养的鱼太多了,或者水质浑浊,这和食物多少没有关系。
19.【答案】C
【解析】动物和人类一样,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本质就是气体交换,从外界获取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加生态瓶中小鱼的数量,水中的氧气不足,所以单位时间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增多。
20.【答案】C
【解析】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的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片草地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21.【答案】
【解析】动物、植物都会适应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而发生生物节律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各种蜂类、鸣禽及大多数哺乳类动物昼行夜伏,而鼠、蝙蝠、猫头鹰等属于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生物活动也受季节变化影响,鸟类和兽类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换毛,热带动物出现夏眠,寒带动物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秋天树叶黄、冬练三九、大雁南飞都是适应季节变化的现象;猫头鹰昼伏夜出、县花一现是适应昼夜交替的现象。
22.【答案】(1)稻谷→蝗虫→麻雀
(2)虫灾发生、农田绝收的后果。
(3)可以消灭害虫;麻雀爱吃庄稼粮食
(4)麻雀作为动物中的一员,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麻雀爱吃和糟蹋粮食,所以要理性对待,将麻雀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解析】(1)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根据文中叙述,写出的一条食物链是:稻谷→蝗虫→麻雀。
(2)当食物链中的麻雀被大量捕杀后,蝗虫缺少天敌,会大量繁殖,最终导致虫灾发生、农田绝收的后果。
(3)鸟类学家经过论证,认为麻雀对人和自然的利大于弊,有利的一面是可以消灭害虫,有弊的一面是麻雀爱吃庄稼粮食。
(4)从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现在人类要理性对待,将麻雀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麻雀作为动物中的一员,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麻雀爱吃和糟蹋粮食。
23.【答案】(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
(2)用手电筒照射蚯蚓
(3)蚯蚓都爬到了盒子较暗的一端
(4)B
【解析】(1)根据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根据题干可知,实验假设可以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里,也可以是蚯蚓喜欢生活在明亮的环境里。
(2)实验名称是蚯蚓对光照的选择,所以应该用手电筒人为改变光照,这样一侧有光照,一侧没有光照,形成实验组和对比组。
(3)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所以我们看到蚯蚓都爬到了盒子较暗的一端。
(4)在气候、水、食物、空气等环境变化时,当生物无法适应一些环境变化时,就会死亡甚至灭绝。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所以实验结束后,蚯蚓一旦离开这样的土壤,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