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能够说出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核心和灵魂。2.通过学习文化的民族性,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3.通过观看小视频,能够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尊重文化多样性。2.科学精神:阐释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3.公共参与: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核心和灵魂;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意义和要求。难点:正确看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预习新知】文化具有民族性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_________。2.形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_________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_________的文化。3.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激发民族创造力和_______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__________。4.核心和灵魂:_______。5.表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_________、思维方式,以及__________、民族服饰等方面。一、文化具有民族性1.独特标志2.人民智慧 其他民族3.社会生活 社会稳定 凝聚力 精神根基4.价值观5.生产方式 民族节日文化具有多样性1.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_________。2.形成条件: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_________不同,形成了_________的民族文化。3.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___________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_________繁荣的必然要求。4.要求:我们要在坚持___________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_____本民族文化,又要_____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_________,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二、文化具有多样性1.丰富程度2.社会条件 各具特色3.本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4.各民族平等 认同 尊重 求同存异【易错提示】1.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4.“美人之美”告诉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 )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产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6.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答案:×解析: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答案:×解析: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一体化的观点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3.答案:×解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4.答案:×解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时尊重,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5.答案:×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产与发展的精神根基。6.答案:×解析: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无所谓世界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岀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巩固训练】1.四川省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公布于世,数件造型奇特的文物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铜器类别,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种类和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交流互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增加了新的实物证据。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③表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④表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在音乐中贯穿了自己民族的风格,并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特点,成为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这充分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 )①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学习、交流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④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3.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超过1000公里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沿线车站“一站一景”。下列图片是中国境内的西双版纳站和老挝境内的琅勃拉邦站。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 )中国西双版纳站以“雀舞彩云,灵动版纳”为设计理念,如展翅的孔雀翩翩起舞,彰显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 老挝琅勃拉邦站按照“人间净土,上寮古都”的设计主题,融入了佛教建筑造型、老挝山脉造型等元素。①不同国家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②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合发展③不同的设计理念决定了沿线不同车站建筑④各地在文化、地理等方面具有各自特殊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4.以下分别是第29届、30届、31届、32届的奥运会会微。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国设计出不同的会徽,这说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的要求③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不可能交融④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唐代金银器中最有名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通体采用捶揲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捶揲技术最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捶揲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唐代广泛应用在金银器皿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金银器的器型类别和装饰风格,为唐宋金银器的商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技术植根于优秀外来文化之中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①“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华文化之魂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③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④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灵魂是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历史观8.2021年4月14日,北京公布6个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首次成批量推送文物保护的活化方案。此次文物活化利用吸收了社会力量参与,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思路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重大改变,让文物建筑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分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 )①意在通过历史文物建筑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②说明文物建筑的价值取决于文物建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③表明只要引入社会力量,文物建筑就能很好地传承④可以更好地发挥文物建筑的经济功能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9.甲辰龙年,译“loong”出海。“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Dragon”所指代的是欧洲神话中的龙,形象凶悍,具有攻击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多带有美好的寓意,是吉祥、勇敢的象征,中国人也自豪于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一转变( )①展现出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诠释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④让世界“正”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0.中国与非洲国家文化交往历史悠久,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因为我们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彼此尊重的兄弟。这体现了( )A.我国人民对非洲文化的认同B.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C.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①③: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说明面对不同文明,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平等对话,加强交流借鉴,①③符合题意。②:各国人民的实践具有共性,因而文化具有共性,②错误。④: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2.答案:A解析: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梁祝》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特点体现了这一点,①符合题意。②: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②说法正确但这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③: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③符合题意。④: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是全盘吸收,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3.答案:D解析:4.答案:C解析:①④:题干中这四个会徽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①④正确。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繁荣的关系,②排除。③: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可以也应该相互交融,③错误。故本题选C。5.答案:C解析:①: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技术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而不是植根于优秀外来文化,①说法错误。②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捶揲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唐代广泛应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这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②④符合题意。③:题干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和文化交流,不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坚守中华民族文化,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6.答案:D解析: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C解析: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C正确。8.答案:C解析:①④正确,文物活化利用吸收了社会力量参与,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思路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的重大改变,让文物建筑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分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在通过历史文物建筑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可以更好地发挥文物建筑的经济功能;②错误,文物建筑的价值在于其本身,不取决于文物建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③错误,“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9.答案:C解析:①选项提到这一转变展现出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考虑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寓意,这种翻译确实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正面形象,因此①选项是正确的。②选项提到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然而,题目中主要讨论的是“龙”的翻译问题,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因此②选项与题目内容不直接相关,可以排除。③选项提到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虽然“龙”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但仅仅一个翻译的转变并不能全面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因此③选项的说法过于笼统和片面。④选项提到让世界“正”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这完全符合题目的内容,因为翻译的转变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准确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10.答案:C解析:A错误,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不合题意,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各民族政治经济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材料没有体现;C正确,在中非文化交流的字典中,没有“排斥”“歧视”“居高临下”这一类词汇,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D错误,文化差异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