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案【学习目标】必备知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关键能力: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发展、创新的措施。2.结合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内涵、发展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要弘扬塞罕坝精神、两不怕”精神等。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3.公共参与:充分践行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重难点】重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精神难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预习新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4.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5.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和意义(1)内涵: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意义: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巩固训练】1.山河为证,岁月为名。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品格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荟萃交融,淬炼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关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②斗争精神源自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屈不挠的品质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④斗争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七十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勇毅前行。赓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有助于( )①坚定历史自信,为民族复兴增强精神力量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③厚植家国情怀,铸牢理想信仰的物质根基④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的形式推进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因为爱国主义( )①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②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在某校举办的“争做‘小小石榴籽’”系列活动中,有以下展列图片:观赏这些图片,有利于青少年( )①感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④理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龙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图腾崇拜到爱国主义,从祭祀活动到竞技体育,龙舟文化不断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创造性转化,使龙舟文化内涵适应时代的实践②创造性转化,对龙舟陈旧的外观形象予以改造③创新性发展,对龙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④创新性发展,转化为符合时代特色的呈现形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为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价值共识,涵养家国情怀,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注重实践养成,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②该法的制定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③该法的实施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④社会同心共作为,推动法治中国基本建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重庆市石柱县土家族的啰儿调,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词,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如今,啰儿调已成为石柱的地域文旅标志,当地用“啰儿调”形式宣传党的理论成果,把源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土啰儿调”,变成传播创新理论的“新啰儿调”。可见“新啰儿调”( )A.因历史悠久而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B.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C.因其传播形式的独特性,更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D.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优秀地域文化结合的生动案例8.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通过讲述“大城市返乡青年借助青山绿水打造出金山银山”的故事,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服饰、美食,为故事的发生创造了诗意的展现空间,成功点燃了观众的“追风热”,也助力了拍摄地云南大理的文旅经济发展,产生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级效应。由此可见,该剧( )①体现时代性,将文艺创作与大环境、大议题有机结合,展现了时代精神价值②追求真实性,全景式还原了当代青年通过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真实情景③奏响主旋律,在兼具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④富有创新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审美探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后,某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发“培根铸魂”红色教育专题课程,推出针对青少年的“初心不改”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此举意在( )①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②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③厚植红色基因,激发青年爱国热情④培育时代新人,提升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在泉州传统建筑内,狮子艺术形态频繁现身,千百年来,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狮子成为吉祥、胜利、纳福的化身。福狮在寂寂流年中,承载、守望着泉州文化最深处的气韵与精髓。由此可见,福狮文化( )①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②集中展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③富有生机和活力,激发民族凝聚力④是现实存在在雕刻者头脑中的客观映象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不选。②:斗争精神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②不选。③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攻坚克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这都需要伟大斗争精神,③④入选。故本题选D。2.答案:A解析: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勇毅前行,体现了坚定历史自信,为民族复兴增强精神力量,①符合题意。②: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②符合题意。③:抗美援朝精神是一种精神动力,不是物质根基,③错误。④:抗美援朝精神不能推进理论创新,并未丰富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④排除。故本题选A。3.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题意,以法治的形式推进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④错误,爱国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故选:A。4.答案:C解析:①:某校举办的“争做‘小小石榴籽’”系列活动,让同学们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民族文化的产生,①不符合题意。②:由争做“小小石榴籽”和图片内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问题,观赏这些图片,有利于青少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②正确。③:观赏“争做‘小小石榴籽’”图片,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③正确。④:材料不强调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5.答案:C6.答案:A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用法治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①③符合题意。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人民群众爱国热情有效提高需要该法的有效实施,与该法的制定是或然关系。②表述不严谨。法治社会建成需要一个过程,该法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④后半部分将“应然”当成了“实然”。7.答案:D解析:A:历史悠久不一定就有魅力,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历久弥新,A排除。B:这是对“啰儿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B逻辑有误。C:因其传播的内容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C不符合题意。D:当地用“啰儿调”形式宣传党的理论成果,把源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土啰儿调”,变成传播创新理论的“新啰儿调”。可见“新啰儿调”是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优秀地域文化结合的生动案例,D正确。8.答案:A解析:该剧把田园治愈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奏响主旋律,体现时代性,达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统一,①③正确。任何文艺作品或多或少会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并不是还原真实情景,②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优秀文化的传承,④排除。9.答案:C解析:②③:某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发“培根铸魂”红色教育专题课程,推出针对青少年的“初心不改”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此举意在厚植红色基因,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③符合题意。①:红色故事属于革命文化,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①说法错误。④:材料强调的是培育时代新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0.答案:A解析:①③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狮子成为吉祥、胜利、纳福的化身,体现了中华文明富有生机与活力,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福狮承载、守望着泉州文化最深处的气韵与精髓,能够激发民族凝聚力;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错误,福狮文化作为意识,是现实存在在雕刻者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