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界的物质性课件(共31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世界的物质性课件(共31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2.1 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上说的世界包括:
客观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思维)
世界的物质性
重点内容:
物质概念相关内容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的概念
你没有去过南极,亲身去感受南极的冰川,没有亲眼见过南极的企鹅那它会不会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就不存在了?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客观实在性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性
我国开展第三次南极科考的目的是什么?
南极冰川、企鹅、雪龙号科考船等事物属于客观物质范畴还是精神、意识范畴?
可知性
唯一特性
由此得出物质的概念
1、物质的概念
特点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特点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特点三:客观实在
强调物质的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物质的概念
客观实在(物质)
客观存在
人类社会
自然界
(整个世界)
(客观世界)
人的思维
(主观世界)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区别:对象
区别:外延
联系 客观实在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即物质。
客观存在是主观精神的认知对象。
客观实在的外延是除意识现象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只包括物质现象不包括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的外延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又包括意识现象(如:理论思想等)。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易错点拨: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张三
李四

猫、狗
动物
花草
生物
日月星辰
看得见的物质形态
磁场、超声波
看不见的物质形态
物质
【抽象、一般、共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个别、个性】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
易错点拨:物质VS物质的具体形态
将物质的概念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会陷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①病毒、细菌
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④生物磁场
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⑥辩证唯物主义
⑦日月星辰
⑧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

课堂练习
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自然界的物质性
《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
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
紫外线等。从哲学上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
总结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②宇宙间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创造世界的活动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补充笔记)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和人类社会是从来就有的吗?
人和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
从猿进化到人,再到人类社会的出现,是什么起了决定性作用?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②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构成看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③生产方式
②人口因素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客观的
物质力量
物质关系
①地理环境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吃大锅饭”和平均分配,以失败告终。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
无机物
第一阶段:
水滴石穿
低等生物
植物向阳
(刺激感应)
第二阶段:
向阳而生
动物
动物的反射
(感觉和心理)
第三阶段:
狗吠非主
人类的精神
(人类意识)

第四阶段:
三思而行
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女孩。她们的习性像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像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人一生下来就有意识吗?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脱离了人类社会,人不会形成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进化的四种形态
1、从起源看:(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四阶段:
人类的意识
人脑的出现是自然物质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从此出现了人所具有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类意识。
第三阶段: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不仅包括感觉和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已具有初步综合和分析能力。
一切事物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一阶段: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岩石的风化
一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第二阶段:低等生物的简单刺激感应性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
动物不具有意识
动物心理不等于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劳动和
社会交往
注意: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教育心理学3个经典的实验: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科勒的猩猩摘香蕉
纯粹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探讨:
动物的脑在机能上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吗?
为什么意识没有在狗脑、猫脑、猩猩脑中产生呢
猎狗捕猎
猴子表演节目
小狗算数
思考: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与动物脑的对比
注意: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
电脑、智能机器人也有意识 ( )
×
×
人脑的结构
人脑与动物脑的对比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大脑≠电脑)
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组织
思考: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呢
判断: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
2.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有意识 ( )
X
X
漫画:美术题目,万能的上帝
费尔巴哈:“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情境探究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探究: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灵感是不是凭空产生的?
客观存在意识内容
人脑
意识器官
意识
加工厂
原材料
产品
加工
形成
实践
作用于
橘子
人脑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方案
实践
(剥皮)
加工
形成
橘子瓣组成的几何结构
反映到
④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产生的三个条件:
客观存在
实 践
人 脑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构成、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2.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
【方法论】
1.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关键词:针对国情制定政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总结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   )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   )
 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3.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   )
 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指世界有什么。
4.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反映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5.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 的意识内容。
6.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   )
 没有人脑,一定不会有意识;但是,有了人脑,却不一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产生还需要反映对象。






易错易混
1、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基础练习
课堂练习
A
基础练习
课堂练习
2、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3、在许多电影或电视剧的开始或结尾处,荧屏上往往会有“此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虚构故事”或“内容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等字样。从哲学看,这表明影视作品从本质上看( )
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虚幻反映
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③不能脱离客观事物产生和存在
④是人们主观创造出来的新世界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A
基础练习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