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2.列举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物权的主要类型,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
3.简述合同的含义和价值,理解合同的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熟悉解决合同纠纷的途径。
4.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观念。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2.科学精神: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3.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难点: 理解我国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
【预习新知】
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
(1)含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 和 。
(2)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7编。规范了各类 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 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
①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 的,也是 的。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3.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共同发挥作用,做到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我国民法不仅体现 ,而且注重将 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
(3)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 的主要内容。
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一)为什么制定民法基本原则的原因:
(1)社会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各成员既有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______。
(二)民法基本原则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2)民法典确立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基本原则。(具体内容见课本P6)
注意: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易错提示】
1.我国民法调整公民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
2.民法规定的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只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  )
3.在法治社会,人们只要遵守法律就行了,社会就能够和谐。(  )
4.出于善意的行为即使对他人的权利有所侵害,也可以酌情免除责任。(  )
5.我们常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
6.有人认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仍属于有效行为。请你评析该观点。
7.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
8.自然人都要依法承担民事义务吗
【温馨提示】
1.提示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提示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3.提示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提示 ×。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否则,即使出于善意,可能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5.提示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例如,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6.提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法律,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原则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维护国家和社会一般利益和基本道德的作用,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属于无效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7.提示:我国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8.提示: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要承担民事义务。
【巩固训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案例不适用民法调整的是( )
①徐某在自家阳台上搭建鸽舍,饲养、放飞信鸽扰民休息
②钱某将古画转卖给朋友吴某后反悔,要求吴某归还古画
③孙某出版书籍获得稿费后,向税务机关缴纳个人所得税
④李某在未设警示的维修路段受伤,与市政部门发生纠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甲、乙双方连续几年都签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在一次合同中,双方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故甲方就以直流电机交货。就民法的基本原则而言,甲方违反了( )
A.自愿原则 B.诚信原则
C.平等原则 D.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3.某班在学习“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围绕民法典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界定,对各种社会关系展开讨论。下列社会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A.朋友关系 B.配偶关系 C.买卖关系 D.借贷关系
4.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大量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则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
①“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义务
②皮包失主在领取遗失物时应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③小林应放弃酬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④小林父母若向失主收取报酬则构成“不当得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曹某高空抛掷物品将楼下行人砸伤引发纠纷
②某市工商局在某办公用品商店购买办公用品
③某市交警部门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④小张要求父亲兑现之前为其购买手机的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关怀可谓是“从摇篮到坟墓”,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这说明( )
①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民法调整的是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
③民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利益
④民法追求理性至上,保证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小甲大学毕业后,因恋爱交友与亲生父母发生了冲突,双方关系恶化后,小甲与父母商定最终签订了断绝亲子关系的协议,父母不再过问小甲生活,小甲也无需承担赡养责任。对这份协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身意愿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协议有效
B.符合民法自愿原则,但不符合公序良俗原则,协议无效
C.既不符合民法自愿原则,也不符合公序良俗原则,协议无效
D.这份协议经过司法机关的确认后,可以生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①曹某高空抛掷物品将楼下行人砸伤
②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
③某市质检部门对制假售假企业处以10万元罚款
④小张父亲答应为其购买手机后反悔,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李某明知自己的公寓附近即将修建工厂,且噪声将会很大,仍将公寓卖给了想要得到一处环境安静的住处的刘某。下列行为与李某行为违背的民法基本原则相一致的是( )
①某公司超标排放废水,影响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
②张某用名画仿制品冒充真迹,并以真迹价格卖给陈某
③王某常在公寓中和朋友聚会至深夜,大声喧哗,播放音乐
④付某在某市场上卖菜,经常将缺斤短两的蔬菜卖给顾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17岁的孤儿洪某打工为生,结束一天工作后,夜晚去一座尚未竣工的桥上散步,试图从大桥中间的缝隙横跨过去时,不慎摔落。事故造成洪某左腿粉碎性骨折,共花费医疗费10万余元。洪某起诉承担大桥建设的A公司赔偿其各项损失共计20万余元。据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洪某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对后果承担责任
②洪某作为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承担次要的责任
③A公司若已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对洪某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④A公司若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应对洪某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①:徐某养信鹤扰民休息案例中,涉及的民事;主体是徐某与邻居,属于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适用于民法调整,①不符合题目要求。
②:钱某与吴某古画转卖案例中,涉及的民事主体是钱某和吴某,属于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适用于民法调整,②不符合题目要求。
③:孙某获得稿费与税务机关发生的税收关系中,是国家和纳税人的不平等主体关系,不适用于民法调整,③符合题目要求。
④:李某与市行政部门发生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不适用于民法调整,①符合题目要求。
故本题选D。
2.答案:B
解析:甲、乙双方连续几年都签订有买卖“交流电机”的合同,在一次合同中,双方在“标的物”一栏只写了“电机”两字,这里的“电机”显然是“交流电机”,但当时正值交流电机热销,而甲方供不应求,就以直流电机交货,这违反了诚信原则,B入选。A、C、D均排除。
3.答案:A
解析:朋友关系是基于道德建立的,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A符合题意。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配偶关系”“买卖关系”“知借贷关系”均属于民事法律关系,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4.答案:A
解析:①:《民法典》第314条有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拾金不昧”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义务,①正确。
②:从法律层面上将,施主发表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该声明具有法律效力,小林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这符合民法典的规定,从法律角度讲,皮包失主在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②正确。
③:小林是否放弃酬谢,是其权利,由小林决定材料更强调的是符合法律要求,③错误。
④:根据失主的声明,小林父母有权向失主索取报酬,不构成“不当得利”,④错误。故本题选A。
5.答案:A
解析:①②: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高空抛物砸作行人反映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这里的市工商局作为市场主体与办公用品商店是地位平等的,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选项中的交警部门与违法对象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是民与官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这种纠纷不在民法的调整范围之内不活会法律的强制调整,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6.答案:B
解析:①③: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说明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法律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利益,①③符合题意。②: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②错误。④: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④不选。
7.答案:B
解析:A: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小甲与父母商定最终签订了断绝亲子关系的协议违背了公序良俗,协议无效,A错误。
B:小甲与父母解除亲子关系表面上符合自愿原则,但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限制,这份协议无效,B正确。
C: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小甲与父母商定最终签订了断绝亲子关系的协议,符合民法自愿原则,C错误。
D:这份协议违背公序良俗原则,不可以生效,D错误。
故本题选B。
8.答案:A
解析:①②: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高空抛物砸伤行人反映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的人身关系;某市工商局向自然人甲购买办公用品,这里的市工商局作为市场主体与自然人甲是地位平等的,涉及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该选项中的质检部门与企业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是民与官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张父亲答应为其购买手机后反悔,小张要求父亲履行承诺,这种纠纷不在民法的调整范围之内,不适合法律的强制调整,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9.答案:C
解析:李某明知自己的公寓附近即将修建工厂,且噪声将会很大,仍将公寓卖给了想要得到一处环境安静的住处的刘某,这违背了诚信原则。张某用名画仿制品冒充真迹,并以真迹价格卖给陈某,违背了诚信原则,②符合题意。付某在某市场上卖菜,经常将缺斤短两的蔬菜卖给顾客,也违背了诚信原则,④符合题意。某公司超标排放废水,违背了绿色原则,①不符合题意。王某常在公寓中和朋友聚会至深夜,大声喧哗,播放音乐,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答案:A
解析:17岁的孤儿洪某属于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对后果承担责任,①正确,②错误。A公司若已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已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对洪某不应承担赔偿责任,③正确。A公司若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应对事故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洪某作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更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A公司不应承担全部责任,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