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写作范文8篇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作文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发展思维,同时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问题。从文体看,宜写议论文。虽然审题难度不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写作重点不是论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利与弊,而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当下,答案的快捷获得有什么影响”。换句话说,答案能通过互联网(或人工智能)快捷获得,有什么影响?佳作展示AI真的懂“爱”吗 当你用人工智能去搜索一个问题,它能很快帮助你解答;但当你问它“什么是爱?”时,它给出的答案是“‘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感情状态和心理状态。”然而,这真的是“爱”吗?AI能体会到人类的情感吗?不可否认,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工智能(即AI)逐渐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AI作图,逼真生动;AI写作,行云流水;AI聊天,表情包丰富。可以说,AI时而化身“变型金钢”,时而变成“可人萝莉”,时而又是“贴心保姆”,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所带来的便利性更是前所未有。由于固定的程序,它们如同一位鞠躬尽瘁的劳动者,越来越为我们快速解决各类问题。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诚如凡事有利弊,AI的高效也是“双刃剑”。虽然AI作图,AI写作,AI聊天能即时满足人类众多的需要,甚至情感的帮助,但是AI对“爱”的理解远远无法比及人类自身。为什么“感动中国人物”,是由人来层层推选,而不用互联网“一键找出”?为什么中国五年文化不能由AI创造?而是华夏儿女创造后由AI记录?因为AI从来无法理解“爱”。“爱”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因为有了“爱”便有“仁、义、礼、智、信”等,更有了道德伦理、法律秩序等。这“形而上”的东西AI是无法理解的。如网络上不断出现的新型骗术,用AI技术捏造一个虚假的“你”,然后骗取你的亲朋好友。若AI能明白人类的道德规范,这种骗术就不会存在。由此可见,无法理解“爱”的AI,如果被不法之人利用,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越来越多的麻烦!那么,能让AI理解真正的“爱”吗?不能,爱是人类从古自今一种对整个世界包括自身在内的情感,它承载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至高无上的情怀。爱的种类多种多样,国民之爱,亲人之爱,友人之爱,师生之爱……这决不是一句话所能概括的情感,更不会是一个定义。倘若AI懂得“爱”,因为没有如人类一样的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限定,只会在0与1之间生硬地选择对与错,而一但bug出错,更会造成如科幻电影中“AI大战人类”的惨剧。所以,不懂爱的AI,如果脱离人的控制,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互联网时代,运用人工智能高效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这是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一方面要积极拥抱这个新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谨慎运用AI。如果过分依赖AI以快速得答案,长此以往,无疑是“贪得眼前蜜,换来糖尿病”!所以,面对不懂“爱”的AI,只有合理要利用,我们的问题才会真正越来越少!【点评】1.小切口大立意,行文构想巧妙。文章以AI是否懂“爱”作为议论切入点,从AI不懂“仁、义、礼、智、信、道德伦理、法律秩序”的角度角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也是观点,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2.论证逐层深入,体现思辨性。分析过程围绕AI的高效来分析利弊,肯定其利,然后从不懂“爱”的角度进行联想,揭示其弊,而且得出结论,合情入理,自圆其说。依赖人工智能,我们何以“智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越来越广,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在生活与工作中,它能为我们解决许多问题。那么,是否说明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我们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纵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它终究难以代替人类的大脑。它解决问题,依赖的是自己庞大的数据库以及海量的计算,从而得出一个最符合常理的答案。这个答案充满了理性,同时又是如此的普通而机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言:“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在于某个人物的一念之间。”历史不会按照机械的模式进行, 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一些人的天才便足以将历史改写。倘若让人工智能推演中国历史,想必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便要变为列强的长期殖民地,古老的东方文化也要面临断流。因为它符合最理性原理或一般性原理,但它不会创新,更不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何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事实证明,在时代的分岔中,只有人类中的杰出者才能够做出“异想天开”的独特选择。依赖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会钝化人的能力,一旦出现它无法解决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引发无数的问题。在面临一些能够轻松应付的情况,人会因此懒于思考;可一旦出现难题,失去了思考能力的人,将不可能解决它。如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性依赖人工智能的人,很难将其摆脱依赖,进行独立思考,也就变成了新时代的“行尸走肉”。如此这般,问题只会越积越多,在某一次人工智能答案不尽如人意时,想必会全面爆发。答案的好坏,最终需要人与社会判断,人工智能所能给的,仅仅只是一个答“答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这只能靠拥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得出结论。倘若人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问题,这也说明他们失去了这种能力那么问题,自然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解决了。人工智能写不出李白的浪漫,给出的永远是他的影子人工智能想不出毛泽东思想;给出的只会是苏联经验的强行应用;人工智能看不透大千世界,给出的只能是浮光掠影。所以,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靠人类智慧的光辉。【点评】作者思维开阔,由“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我们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开始论证,联想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不同,联想到依赖人工智能给答案的危害,联想到人才是最终的问题解决者,最后得出结论。既层层深入,又一分为二思考!便捷智能时代,问题会变少吗?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的当下,我们只需轻点手指,各种问题的答案便如潮水般涌来。从表面看来,我们的问题似乎是变少了,但是真的如此吗?诚然,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帮助我们解决了大量的问题。从“自动导航”到“数据智能分析”,从“无人驾驶汽车”到“自助超市”,从“自动翻译”到“一键生成论文”……但是,其自身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比如,由互联网导致的信息爆炸,使各种各样或真或假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我们该如何去伪存真?许多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窃取我们的私人信息,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会不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无数问题纷至沓来,不胜枚举,所以,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的当下,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而会越来越多。别的且不论,就以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为例。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最具优势的生物,根本原因就是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个体而言,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意味着精神上的死亡,成为没有思想的躯壳;抑或是虽有思想,但自己的脑袋却是别人思想的跑道,却没有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对国家而言,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往往会导致整个国家要么成为附庸,要么“集体缺钙”。试问这样的一个国家还能立世界之林吗?如果按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必将消失在尘埃中,更谈不上什么国家发展前景。曾记否?春秋战国,能人独立思考,百家形成争鸣,各种思想异彩纷呈,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底座,但随着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使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日益衰微。在中国历史中,每一个兴盛的时代,无不是思想的兴盛带来文明的繁荣。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而今,如果过分依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必将日渐失去,经过一段时期的“温水煮青蛙”后,所引了的问题必将越来越多!更何况,还有诚信、隐私等问题,也会随着人们依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而不断出现,这一点近两年的新闻多有所报道,这是就是不举了实例。总而言之,尽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地我们解决了大量问题,但其本身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不善加利用,未来的问题并不会越来越少!用好人工智能,问题将减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获取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只需点击几下,就能找到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于是,有人问:问题会因此变少吗?诚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确实解决了许多表面的问题。如我们不需要翻阅厚重的书籍,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答案便跃然屏上。然而,问题真的因此减少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仅能高速解决很多浅层次问题,如收集信息,逻辑推演等,同时也有助于人类对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尽管有人说,利用人工智能有碍于思考能力的形成,虽有一定道理,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提供了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进行筛选、整合和分析才能利用。如果采用人工,工作量大得不可想象,而使用人工智能变得简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但据常识可知,问题的提出其实也是基于对情况的调查和各类信息的掌握,不可能凭而出。万丈高楼依然要从平地起,如果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高效地信息处理,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奇思妙想,岂不更容易?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更有助于人类对未来世界和深层次问题的探索。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提问,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能起很大作用。如理论物理的前沿领域,对某些复杂实验数据的分析,如果采用人工演算,很可能就要花费数年光阴,而且容易出错,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可以将几年缩为几天,甚至几分钟。如科学界一直以来认可的“三夸克理论”,就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被推翻提出了“五夸克”理论。所以人工智能非但不会消磨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开拓精神,相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具体困难,探索世界更深的奥秘。此外,问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思考的减少。相反,随着作为学习门槛的大量简单问题被解决,将有更多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提出并思考更多、更为深刻的问题。所以,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东风,我们能更快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有更多余地去进行思考与创新。因此,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会减少我们的问题,反而会促使我们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长此以往,我们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少!没有问题也许是最大的问题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得益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得以迅速获取答案,解决诸多问题。然而,有人据此提出疑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我认为,问题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可能会增多,甚至愈发复杂,超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能力范畴。因此,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工具,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何谓问题?从广义上说,问题既可以是我们脑海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也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矛盾。无论从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实践经验出发,还是基于对事物矛盾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解,我们都应认识到“问题越来越少”的观点并不正确,相反,问题可能越来越多且解决起来愈发困难。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未消除问题。我们需主动发掘并提前解决关键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存在问题了吗?当然不是!在技术层面,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它们自身所能发现和解决。例如,在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的问题,都是由人类发现和解决的。近年来,人工智能备受瞩目,家喻户晓。实际上,它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历经了重重困难和挑战。计算机科学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在算法、算力和数据上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使得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相关理论具备强大的实践效果,从而在生活中为我们所用,给我们带来便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努力。如果问题变得越来越少,那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突破也将越来越少。事实上,科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发展和突破。这就证明,即使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的问题并未减少。相反,问题可能越来越多,甚至更难。我们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实用性和便利性,但同时也应关注其带给人类的安全、伦理问题以及风险。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需要科学家们的主动防御,以及先行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普适道德和国际法律来约束和解决。以互联网为例,若不对搜索引擎商业化和资本化带来的竞价排名加以管制和约束,类似“魏则西事件”的悲剧仍有可能发生。可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未使我们的问题减少。人类社会和文明要实现进步,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探索。我们不能停止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科技创新与人文智慧齐飞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智能医疗和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的工作方式帮助我们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然而,这种前所未有的便利是否会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人工智能虽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其并不能代替人类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人类的智慧和想象力是无法被代替的,我们能够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全新的事物,而人工智能只能依照指定的程序创造出公式化的产品。由梵·高创作的著名绘画作品《向日葵》向世人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独特的精神世界,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在这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及的。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判,而这些数据往往包含了许多个人的信息,如果这些数据遭到泄露和滥用,将会影响个人得失乃至整个社会的秩序。人类智慧依旧需要被利用起来,完善科技构建,共创繁荣。此外,人工智能的普及也带来了就业的压力。科技领域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增长,两者的相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便捷获取信息的背后,也存在一个潜在的风险——思考的懒惰,当获取答案过于容易时,我们可能会过度依赖现成的答案,而忽略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需要培养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以应对真正复杂的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对基础问题的困扰,却不会减少我们的问题。相反,这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仍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来解决难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在人工智能与人文智慧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创新与发展。答案有终点,问题无止境互联网的普及,让问题得以快速检索;人工智能AI的应用,让答案不再难以追寻。然而,所有的问题都会随着答案的得出而消失吗?有了答案就可以停止思考,一劳永逸了吗?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也会不断产生,层出不穷的问题永无止境,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思考,不停地发问。须知,答案有终点,问题无止境,我们需要一往无前,思考的步伐永不停歇。在答案的漩涡里,以问题为指南针,指引我们找寻事件的真相。《倦怠社会》里曾这样表述:“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匮乏,而是过于充裕。”可以回答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但哪一种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哪一种才是最经得起推敲的,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追问。脂肪肝都是由肥胖引起的;绿得发黑的菠菜是不能吃的;宿舍投毒的受害者偷吃外卖,真相和谣言都是一种答案,在这个“后真相时代”里,我们只有不断思考,不断追问,才能找寻到事件的真相。在答案的汪洋中,以问题为舵手,带领我们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清末,仁人志士们提出“如何救亡图存”的问题,于是在答案的汪洋里不断徜徉:中体西用、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在逐渐产生,先辈们不停思考,不停追问,最终找寻到一条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我们并未停止思考,面对着数字和算法的急速演变,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仍在追问,仍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仍在新时代探寻中国梦的实现。在答案的飞船内,以问题为燃料,助推我们走向更远的深空。月亮上有什么?地球之外是什么?宇宙中到底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很多年以前,先辈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似乎获得了解答:月球上有嫦娥。然而问题并未止步,我们不断思考,产生了新的问题:我们可不可以飞上天去看看?问题促使我们找寻答案,最终成就了摘星星的男孩桂海潮等一大批航天员。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新问题随之产生,我们不禁深思:太空之外有什么?可见,只要人类不断思考,问题永无止境,现有的答案只能解决过去的问题,此刻的问题需要未来的答案予以破解。所以,答案有终点,问题无止境。我们要做一个不断追问的新青年,常怀问题意识,通过“浅问题”的迅速解决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以新支点撬动创新大转盘中国跨上互联网的高速路已逾二十载,以大数据作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开启了后互联网时代。智能家电、语音导航、AI写作等应用场景随处可见,人机对话的技术壁垒突破后,机器开始了主动“猜心思”的阶段。当人们向机器发问,自然会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提供答案并不意味着真正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机器是答案的筛选者,人才是问题的解决者。人工智能能够快速应答本质上是具备大数据支撑下的信息快速筛选与整合能力。当海量信息被送到眼前时,人们是否会被“乱花渐欲迷人眼”呢?缺少甄别能力的人,更容易在茫茫的数字世界里迷路。即使是解数学题,给出答案也不意味真正理解,甚至掩盖了深层次的问题。此外,如若人工智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的窠臼,让获取答案的人之间产生巨大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有些问题人工智能的解答满足不了人。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拥有超强模仿条件和能力,但也受限于此。譬如写作,机器人的创作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依赖的从不是排列组合,而是情感和魂灵。得到答案越来越快,问题也可能越来越多。问题代表着一种思考。就像人类一开始企图通过技术来控制时间,却反倒成为时间的仆人一样,人类不仅不会因为人工智能提供答案而停止思考,相反,人类会更加匆忙。诚如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生物世界探索的大门,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问题是无限的。我们应当喜闻乐见于人工智能为我们开启了思考的新阶段。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所言:“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类的思想之光从未湮灭,它犹如一道锋锐的白翎划破人类文明演进前夜的寂静,闪亮而深邃。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爱因斯坦的发问为地球带来了“狭义相对论”的讯息,而如今,量子力学家们又开始了重新审视,科技新风潮在批判质疑中掀起,又在不断发问中澜生。当悲观者还在强调技术让人变得惰怠,甚至会上演机器完全取代人的悲剧时,人工智能的时代却已然到来。诚然,我们不能对科技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问题视之不见,但更要以兼听则明的睿智,饱蘸诗意的灵性,锐意进取的创新,借势而上。马斯克说过:“我宁愿选择错误的乐观,也不愿靠近正确的悲观。”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接力者,我们应当牢牢把握人工智这个新支点,撬动创新的大转盘,破旧立新,打开新世界,培育新动能,迎接属于人类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