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不同影响。
2.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重点难点】
重点:全球航路的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全球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难点:全球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全球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
【时空定位】
【历史概念】
1、旧航路: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2、新航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由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地理大发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之一。
3、地圆说:“地球”的概念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的,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希腊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也分别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形的设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了这个学说,许多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行、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促进了新宇宙观的形成。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探究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及条件
任务一:阅读教材P34—P35第一子目的前三自然段及“史料阅读”的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有哪些?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
思想文化:
商业危机:
宗教根源:
任务二:阅读教材P34的导言部分及P35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有利条件包含哪些方面?
探究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并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特点。
任务一:阅读教材P35—P36的内容,结合《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人物 国籍 航海路线 方向 支持者
迪亚士 葡萄牙
哥伦布 意大利
达伽马 葡萄牙
麦哲伦 葡萄牙
任务二:阅读教材P37的内容,结合《其他航线开辟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
区域 时间 支持国 航海家 航海活动
北线:北冰洋 卡伯特父子
16世纪 法国
16世纪 荷兰
17世纪初 荷兰 哈得逊
17世纪初 俄罗斯 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线
南线:南太平洋 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
1642-1643 荷兰 塔斯曼
18世纪 英国 库克
任务三:阅读教材P38的“问题探究”和材料,理解大航海时代中国的因应与反思
材料一: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 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二:(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材料三: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香港文化学者王鲁湘博士指出:“郑和死后,明朝人的身影,从此就从海洋上消失了。”请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大航海时代,为何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你对此有何感想?
【知识拓展】
【本课小结】
历史和事实证明,中国即使实力强大,也不搞侵凌弱小,而是秉着和平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从繁华的长安出发,路过河西走廊的绿洲,穿过新疆的戈壁沙漠,到达西域诸国,开启了中西方的商旅、文化、经济交流之路,将众多的中国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1500年前后,西方航海家们前赴后继,敢于深入无边无际的大海,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敢于面对海上的风浪,最终开辟了全球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现代的我们仍然继承了来自古人的探索、拼搏、开放精神。现在,我们国家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作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决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交汇融合,多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一条共建共享之路。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世界,才是最好的世界,才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导学反思】
本节课课程结构完整并且与教学目标对应,充分利用史料创设历史问题情景,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阅读史料能力和历史兴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成果。本节课应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时间,知识点衔接连贯,教学重难点突出。
存在的问题:讨论问题设置有些简单,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程侧重于讲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原因,没有进一步突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生容易对新航路的过程印象不深,课程语言应精练,富有逻辑。
【当堂检测】
1.葡萄牙的国歌《葡萄牙人》中唱道:“海上英雄,民族高尚,这国家不朽和勇敢,现在是时候奋起,重放葡萄牙的光芒。”推动葡萄牙人成为“海上英雄”的根本动力是
A.传播基督教的需要 B.传统商路衰落的刺激 C.寻找贵重金属的欲望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3.黑格尔说:“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
A.带有宗教目的 B.得到了金钱资助 C.到达了新大陆 D.无意于殖民掠夺
4.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但《马可·波罗行纪》对新航路的开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现在
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介绍航海技术
C.提出了“地圆说” D.增强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5.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B.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C.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D.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6.“它在思想界的影响超越了其对商业和政治领域造成的震撼。它变革了中世纪的理论和思想的整个体系,让过去狭隘的地理观点靠边站,对地球面积和形状的争论就此永远终结”。“它”代表的行动是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B.达·伽马到达印度
C.哥伦布发现美洲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7.“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明区域通过海上都联系起来,从东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国家都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这次航行
A.最早到达好望角 B.最先实现欧洲开辟到达东方新航路梦想
C.发现美洲新大陆 D.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8.“他们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他们在天气晴好、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材料中“他们”的活动
A.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C.打通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路 D.是在葡萄牙的支持下进行的
9.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A.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促进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D.推动了股份合资企业的广泛建立
10.2019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27周年,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阻碍 B.欧洲文明破坏了美洲文明
C.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D.历史的价值判断有相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