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测试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一、单选题
1.下图为1723年清雍正帝派遣官员致祭黄帝陵之碑,碑文蕴涵了“大一统”“君权神授”“民为邦本”的思想。清廷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体现了对国家认同的构建
C.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D.有利于推动国家完成统一
2.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在《读汉高帝纪》,评价刘邦“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修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诗中的观点( )
A.反映主流观念对刘邦的高度肯定 B.体现出作者对儒学的批判性继承
C.更为真实的书写了汉初历史事实 D.对史书记载中刘邦形象影响深远
3.《曾胡治兵语录》(注:曾国藩、胡林翼),“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 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这反映出作者( )
A.格物致知的理学修养 B.对事物顺其自然的态度
C.心外无物的哲学思想 D.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
4.中国礼仪的特点是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这一变化反映
A.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 B.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形成
C.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5.如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唐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这表明当时( )

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 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
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 D.艺术已有中西合璧色彩
6.西晋王衍擅谈玄学,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顾炎武对此评论说: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 由此可知,顾炎武( )
A.呼吁知识分子反清复明 B.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反对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D.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7.帝王庙是古代帝王祭祀前朝帝王及有文治武功之名臣的建筑。北魏皇帝祭祀时不但对黄帝、帝尧、帝舜等进行祭祀,还对周王朝的政治人物进行祭祀。明南京城历代帝王庙中祭祀18位历史人物,包括传说时代圣君,还有夏、商、周、汉、唐、宋、元王朝的开国君,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如顺治时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等,他们这样做旨在( )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强调政权的正统性 D.体现政权的传承性与创新发展
8.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
9.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10.《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左传》论述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老子》中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说明( )
A.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融合 B.治国理念的理性色彩增强
C.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 D.社会的稳定源于君民共治
11.王阳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据此可知,王阳明( )
A.认为人应该通过心外求理 B.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 D.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
12.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以四言体诗歌为主
C.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D.《诗经》中的《风》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13.如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 )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
传统文学 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 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
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14.《周易》中的“既济卦”本指已经渡过河流到达彼岸,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事情已经完成,然而卦辞却言“初吉终乱”。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
A.推崇天下为公 B.追求家国情怀 C.崇尚天人合一 D.具有忧患意识
15.《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 )
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 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
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 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
16.中国古代的圣王治国论源于先秦,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如下表所示。
文献 “圣”出现次数 “圣人”出现次数 “圣王”出现次数
《墨子》 191 50 122
《荀子》 157 83 39
《管子》 179 94 46
《韩非子》 108 73 8
《吕氏春秋》 116 69 27
这一时期的圣王思潮,反映了( )
A.“大一统”观念的孕育 B.时代变局下的政治诉求
C.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 D.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传承。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价值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叶适(1150-1223年),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他指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并认为“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他说:“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他认为,“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据此,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叶适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而且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叶适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叶适的思想。
19.【民族主义观念的演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精神武器是立足于民族国家的“主权”认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心议题是“利权意识”,而所谓“利权”最终表达的是国家或民族利权。如收回路矿权利运动显然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民族国家主权危亡的深层思虑。当时,动员民众起来奋争的立足点是“亡人国之法,计无巧妙于铁路者”的民族危亡意识。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在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王先明《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界标》
材料二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新变化。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清廷祭祀黄帝陵表明其是封建王朝的正统,碑文蕴涵“大一统”“君权神授”“民为邦本”思想有利于清廷获得汉族民众支持,这体现了清廷对国家认同的构建,B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清朝是正统思想,即地位已经是最高,清朝的做法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而不是提高其地位,排除A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清廷做法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C项;1723年时已形成国家统一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日本)。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日本人那波守之对汉高祖刘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材料中日本人观点是否为主流观念,排除A项;更为真实的书写了汉初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C项;对史书记载中刘邦形象影响深远,“影响深远”一词过分夸大日本人那波守之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灵明无着(牵挂),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可知作者坚持灵明是本源的观念,这显然是受到心学的影响,D项正确;格物致知的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对事物顺其自然的态度属于道家思想,排除B项;心外无物的哲学思想属于南宋陆九渊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材料“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体现的是纲常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强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无关,A项排除;材料突出的人伦规范,C项排除;材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项排除。故选B。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希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到唐代逐渐演化成为“醉胡王”这类面具,并且为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可以得出唐代的艺术已有中西合璧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指出日本吸收古希腊文化,且这类面具是由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带回的,所以应是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只有希腊文化进入中国,没有中国文化进入希腊,不能体现“互相借鉴”,排除B项;仅由日本收藏唐代面具并不能得出丝绸之路的中心东移至日本,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用西晋王衍空谈误国的例子提醒知识分子“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是在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主张经世致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清复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空谈误国,没有反对王阳明的心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北魏、明朝、清朝皇帝增加祭祀内容,反映了国家认同观念加强,其目的是试图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强调政权的正统性,C项正确;A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D项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本土性是指中华文化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多样性体现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5000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修建中,“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这体现了在城市布局中的整体规划,在文化上体现出的是对秩序的追求,“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体现了中心位置的特殊性,反映了稳定执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不能反映有容乃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建筑物的修建上较为规整,没有体现对祖先的崇拜和对人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对人的活动的影响,不能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材料可知,《礼记》中的记载强调殷人先敬鬼后行礼,而《左传》和《老子》中的记载则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治国理念的理性色彩增强,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融合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但并不能说明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国家治理应该以民众的意见为重要依据,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君民共治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可知,王阳明认为,致知必须显现在行上,而不行动就是不致知,这是最明白不过的人。知行合一的本体,不是更清楚了吗?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C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王阳明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选择题,时空是春秋(中国)。《诗经》中的《风》来源于周王朝各地的民间乐曲,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处境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选择D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内容可得出中华文明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所涉及的领域广,成就突出,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动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是哪个民族,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既济卦”指问题已经解决,事情已经完成,但卦辞却言“初吉终乱”。卦辞体现了忧患意识,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未体现天下为公、家国情怀、天人合一,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殷先王”“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可知,周公以“殷先王”的做法来告诫君主要重视小民,提高自身德行,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了解百姓疾苦,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周公对诸侯王的态度,C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明德”,但不能体现“慎罚”思想,D项错误。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题干中先秦诸子著述中多次出现“圣”“圣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提出圣王思想,反映了他们在这种时代变局下对于理想政治模式和统治者的期望与诉求,B 项正确;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对圣王的论述,与“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并非直接相关,排除A 项;“集权思想被各阶层认同”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圣王思潮所反映的政治诉求,而非诸子思想的兼收与融合,排除D 项。故选 B 项。
17.历史解释:儒家提倡“仁”“礼”“道义”“和为贵”“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道德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儒家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积极的发展等;孔子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解提供了思想依据。
【详解】历史解释:依据材料“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传承。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结合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分析,如儒家提倡“仁”“礼”“道义”“和为贵”“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道德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儒家的“有教无类”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儒家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积极的发展等;孔子主张“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等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解提供了思想依据。
18.(1)思想:反对道学和心学;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批评程朱理学的道统;倡导功利;主张国家对工商业加以扶持。
(2)简评:冲击了程朱理学;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
【详解】(1)根据材料“ 叶适……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可得出,反对道学和心学;根据材料“……‘道虽广大’,‘但终归之于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可得出,肯定人类知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根据材料“……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可得出,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根据材料“……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可得出,批评程朱理学的道统;根据材料“……叶适认为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谋利而不自私其利,计功而不自居其功,这便是仁义……”,可得出,倡导功利;根据材料“……赞扬‘通商惠工’,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可得出,主张国家对工商业加以扶持。
(2)根据材料“……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进行尖锐批评”,并结合所学可知,叶适的思想冲击了程朱理学,是对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根据材料“……物之推移,世之迁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叶适的思想丰富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他的功利主义思想适应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叶适的思想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反映了工商业者的利益和要求。
19.(1)原因: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壮大的推动;进步思想家的倡导;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2)新变化:升华为民族精神;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是理性与和平性的统一;具有开放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思考。政治方面,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收回路矿权利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壮大的推动;经济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据材料一“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有贯通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系和文化认同”可得出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可得出进步思想家的倡导;据材料一“主权”“利权意识”等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可得出升华为民族精神,多民族国家和谐平等的统一性;据材料二“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可得出是理性与和平性的统一;据材料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可得出具有开放性。
20.示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已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根据“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可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从地理范围的变化角度概括。再从当时百家争鸣的内涵及影响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最后总结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