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下科学阶段性测试11(范围: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30分)1.洁净的空气使人舒适、健康。下列物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PM2.5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2.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证明空气中含有CO2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A.仔细闻空气,是否有二氧化碳气味B.通过吸管往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C.用打气筒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压入空气,石灰水变浑浊D.燃着的木条放在空气中观察是否熄灭3.如图是空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其中甲表示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4.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用考虑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B.红磷火焰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C.依据实验现象推测,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D.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P+O2P2O55.木炭、铁丝、红磷、硫粉四种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如下图,以下判断错误是( )A.都有气体生成 B.都能发光放热 C.都是化合反应 D.都生成了氧化物6.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7.“碳循环”、“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化观:“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属于化学变化B.守恒观:“碳循环”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化合价不变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8.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图,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连接导管 C.制气 D.验满9.如图是教材中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如图甲在“探究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必须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B.图乙烧杯②中装的液体是酒精,可使叶片脱色C.图丙装置先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光下才能看见气泡D.将图丁装置置于光下,则观察不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10.化学革命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的一场深刻的化学学科的变革。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见图)。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两个实验中,曲颈瓶内汞的表面都变为黑色C.波义耳的实验中,金属加热后质量增加,该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D.拉瓦锡的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1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生理活动。图中若甲代表水和二氧化碳,则( )A.Ⅱ是呼吸作用,乙是有植物和氧气,Ⅰ是光合作用B.Ⅱ是光合作用,乙是二氧化碳和水,Ⅰ是呼吸作用C.Ⅱ是光合作用,乙是有机物和氧气,Ⅰ是呼吸作用D.Ⅱ是呼吸作用,乙是二氧化碳和水,Ⅰ是光合作用12.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丙属于氧化物 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C.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都发生了改变物质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20 90 6 5反应后质量 86 108 22 a13.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中“a”值为10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5 : l14.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某植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表示该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B.bc段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b点表示该植物既不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进行呼吸作用D.cd段表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进行15.高锰酸钾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才会分解放出氧气。实验室使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各物理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6.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填标号)。(3)从变化角度: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能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17.“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动作图解如图1,图2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图1 图2(1)当异物经咽、喉后堵住图1中的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1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异物冲出。(2)呼吸道通畅后,空气进入肺,气体通过扩散作用进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图2所示b代表的物质是 。(3)组织细胞获得氧气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内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 。18.科学实验中,常用 试剂来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用 来检验氧气。19.某同学测试各种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1)准备实验:用玻璃片盖住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时,应该用玻璃片的 (选填“光滑面”或“磨砂面”)与集气瓶口接触。(2)进行实验:为了使各物质与氧气完全反应,操作方法是 ;图示实验中,有火焰产生的是 (选填实验编号)。20.如图所示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1)某同学按下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原因是 ,该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填“符合”或“不符合”)。(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2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里的青山,旨在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现有森林。(1)如右图中,C、D两曲线表示同株植物在不同温度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其中 曲线代表温度较高时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若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写出一点)。(2)“青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这是因为绿色植物的 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22.利用如图装置,验证CO2的性质。(1)甲中的现象是 。(2)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丙中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23.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等物质制取氧气。请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属于 反应。(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用图1中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 ②加热 ③装药品、棉花 ④收集 ⑤熄灭酒精灯 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3)某小组用如图2所示装置制取氧气,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打开活塞K,向①中滴入50mL3%的过氧化氢溶液后关闭活塞,待集气瓶②和烧杯③中的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定烧杯③中水的体积为V水。若成氧气的体积为V氢气,则V水 V氢气(选填“>”“<”或“=”)。24.1783年,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往A杯中滴加少量的水,水通过灼热的铁管时发生汽化,水蒸气与灼热的铁反应,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 (Fe3O4)和“可燃空气”,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在B装置中收集到纯净的可燃空气。最终,拉瓦锡证明了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1)将气体通过放在冷水中的铜管,目的是除去 。(2)将B装置收集到的可燃空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了水。可燃空气的名称是 。(3)若该实验中生成的黑色固体质量为m1,可燃空气的质量为m2,可燃空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m3,如果水是由“氧元素”和“可燃空气元素”组成的,则m1、m2、m3三者应满足的关系是 。25.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猜想与假设】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实验记录】同学们进行6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30 30 15 30 30 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 6 6 6 6 6 6水槽中水的温度 20 90 70 70 20 20锥形瓶中的物质 ----- ----- ----- ----- 0.5gNaCl 0.5gFeCl360 min内产生氧气(mL) 0.0 41.0 4.5 12.1 2.0 650.0【解释与结论】(1)得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大”结论所依据的实验是 (填序号)。(2)通过实验①、②、④可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3)同学们认为实验室制氧气,应选择实验⑥而不选实验②的理由是 。(4)某同学改用如图所示装置代替气囊完成实验②,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a.将导管伸入量筒,开启控温加热器,滴入过氧化氢溶液b.开启控温加热器,将导管伸入量筒,滴入过氧化氢溶液c.开启控温加热器,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量筒26.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敏对植物产生氧气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研究。实验一:取两个相同的密闭玻璃罩,甲中放入点燃的蜡烛,乙中放入与甲相同的点燃蜡烛和植物,并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如图甲乙)。观察并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植物可以产生氧气。实验二:在图甲、乙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实验得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氧气。实验三:用水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一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图丙);②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如图丁)。 根据实验回答:(1)小敏根据 现象得出实验一的结论。(2)要得出实验二的结论,请设计“进一步实验”的必要步骤是: 。(3)实验三中使用好氧细菌的目的是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四、解答题(共20分)27.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以甲醇作为新型燃料来代替传统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原理如下图所示。(1)第①步将太阳能转化为 ;第②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甲醇,该步反应 (填“是”或“不是”)化合反应,甲醇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利用上述方法合成甲醇(CH3OH)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则理论上,制取16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28.某学习小组开展制作—款“简易泡沫灭火器”的项目化学习。【项目学习】用碳酸钠溶液和浓盐酸反应能快速制取二氧化碳,并添加发泡剂,混入后能产生大量泡沫。【设计制作】如图所示:以吸滤瓶、小试管、橡皮塞、乳胶管、纽线等为器材;以浓盐酸、饱和碳酸钠溶液、发泡剂为药品、制作灭火器。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一:喷射距离 大 较大 小二:泡沫的量 泡沫多、均匀 泡沫多、不均匀 泡沫少、不均匀三:制作成本 反应物恰好反应 反应物少量剩余 反应物大量剩余【评价量表】【产品评价】(1)从指标—考虑,用浓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做反应物,而不是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原因是。(2)指标二把“泡沫多、均匀”定为优秀级的原因是“泡沫多、均匀”便于 (写灭火原理),灭火效果好。(3)将含有5.3克溶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装入吸滤瓶,小试管中装入20克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按照指标三等级,通过计算说明该项目是否符合优秀标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2HCl= 2NaCl+H2O+CO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下科学阶段性测试11(范围: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答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二、填空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6.(1) (2) ;(3) 。17. (1) ; (2) (3) 。18. ; 。19.(1) ;(2) 。20. (1) ;(2) 。21. (1) ;(2) 。22.(1) (2) ;(3)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23.(1) (2) ;(3) 。24.(1) ;(2) ;(3) 。25.(1) ;(2) ;(3) (4) 。26.(1) ;(2) ;(3) 。四、解答题(共14分)27.(1) ;(2)28.(1) ;(2) ;(3)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版权声明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的全部原创作品,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举报电话:400-637-9991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特此声明!“4三金深圳市一教育料技有限贵任公司0307766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下科学阶段性测试11(范围: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30分)1-5BCBCA 6-10CCCAD 11-15CCBB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6.(1)混合物 (2)C (3)物理17.(1)大于 (2)氧气 (3)能量18.碘液 带火星的木条19.(1)磨砂面 (2)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 B20.(1)生成的氧气散失到空气中 符合 (2)①②⑤21.(1)C 适当提高温度 、增加光照(合理即可)(2)光合作用22.(1)紫色石蕊变红 (2)CO2 + Ca(OH)2 = CaCO3↓ + H2O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23.(1)分解 (2)AC ⑥③②④①⑤ (3)>24.(1)水蒸气 (2)氢气 (3m1+m2=m325.(1)③④(2) 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大 (3)相同时间内实验②产生氧气少;需要加热;水蒸气含量高 (答两点)(4) a26.(1)乙图中的蜡烛燃烧时间比甲图中长;(2)增加一组实验,与图乙实验器材相同,将蜡烛点燃和植物一起放入玻璃罩,遮光处理,观察蜡烛燃烧情况并记录;(3)指示氧气产生的位置;叶绿体是绿色植物产生氧气的场所。四、解答题(共20分)27.(1)化学能 不是 3:1 (2)8828.(1)反应物浓度高、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快,快速增大容器内部压强,使液体和泡沫快速被压出(2)隔绝空气(3)mHCl=3.65g<7.3g 不符合优秀标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八下科学阶段性测试11(范围: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 参考答案.docx 浙教版八下科学阶段性测试11(范围: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 答题卷.docx 浙教版八下科学阶段性测试11(范围: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