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 17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大单元教 学目标(新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 外交成就及其原因;了解改革开放后尤其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认识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高。 过程与方法: 研读、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方面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选 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 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新时代全方位外交的巨大成就,认识中 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教学难点 中美建交教学方法 制作年代尺、研读史料法、观看视频法、列表整理法教学资源 教材、PPT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一、情境导入 1971 年 7 月的一天,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公告的发表, 引起世界奥 论的震动。正如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 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 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中美关系如何实现了正常化?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如何恢复的?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 17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二、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研读课本——了解背景 阅读教材 85 内容,思考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联合国成立于 1945 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 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1949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台湾国 民党当局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2.观看图片——了解史实 情境导入, 拉近历史 与现实的 距离 落实史料乔冠华在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代表欢呼庆祝 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阅读课本 了解背景 实证的核 心素 了 解 中 国 恢复在联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研读史料——分析原因 材料一:随着亚非拉一批新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联合 国成员国中,第三世界国家的数量已经占三分之二。 材料二:1971 年 10 月 25 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 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在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进行表决。 当 76 票赞成、35 票反对、17 票弃权的结果出来时,会场上沸腾了。很多国家的代表 欢呼、鼓掌、拥抱,向中国表示祝贺,有的非洲代表高兴得跳起舞来。11 月 15 日, 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科书》 结合材料,说说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正确的外交政策;亚非拉国际的支持;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研读史料——分析意义 材料一: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 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 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 控制、干涉和欺负。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 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 义的理论。…… 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 的超级大国。 ——乔冠华在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材料二:中国恢复联大席位“不仅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真空”,而且为联合国组织“获得新 的动力打开了道路”。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 ,“必将对联合国有利,也对她自己 有利”。 ——法国代表在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 观看地图 了解概况 研读史料 思考原因 合 国 的 合 法席位、中 美建交、中 日建交等 史实 研读、分析 相关资料, 掌握分析 资料的方 法,培养论 从史出的 意识 通过对中 国恢复在 联 合 国 的 合法席位 的学习,初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意义。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中国维和部队执行的主要任务统计(截止 2016 年底) 研读史料 观看图片 理解恢复 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 意义 步了解中 国作为发 展中国家 在外交方 面团结广 大发展中 国家这一 现实选择 的必要性 和正确性。 认识 20 世 纪 70 年代 中 国 的 外 交成就及 其原因;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 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建交 1. 阅读教材——简述变化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 20 多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初,改善中美关 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阅读材料,说说中美关系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70 年代有何变化? 明确:敌对到改善 2. 中美建交 周总理接见基辛格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邓小平会见卡特结合教材 P86-87 内容,梳理中美建交的过程。 1971 年乒乓外交——1971.7 基辛格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1979 年中美 建交 3.研读史料——了解建交前提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 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共和 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4.中日建交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通过学习 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 代取得的 外交成就, 认 识 中 国 的外交政 策,以及综 合国力和 国际地位 提高的重 要作用;通 过学习改 革开放以 来尤其进《中日联合公报》 思考中日建交的原因?简述中日建交的过程。 明确:原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经过: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外交关系。 四、全方位外交 研读史料 观看图片 思考问题 入新时代 全方位外 交 的 巨 大 成就,认识 中国在促 进世界和 平与发展 方面的积 极作用,感 受 中 国 国 际地位的 不断提高, 增强民族 自豪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0 周年讲话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全称是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oCn是,英文缩写 它成立于 1989 年,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机制。中国于 1991 年加入后,积极 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2001 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美 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 19 位领导人出席,江泽民主席发表了讲话。这是一 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2014 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平主席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各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主 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这次会议是亚太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的一次重要会 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表格梳理 全方位外 交的表现 外交布局 参加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未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增强。经过中国 长期的外交努力,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 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正式建交。受中美关系缓和的冲击,1972 年 9 月, 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积极推进全方位外交,尤其进入新时代,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家组织了解改革 开放后尤 其进入新 时 代 中 国 发展全方 位外交的 成就,认识 中 国 在 国 际事务中 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 的作用,中 国 的 国 际 影响力、感 召力、塑造 力日益提 高。板书设 计课后作 业 任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资料展。 过程: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一次会议并独立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展稿的活动。完 成展稿的展示后,由全体学生投票评选,评出等级。标准:评价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看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二是看展稿的美观性、科学 性。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既要注重对展稿的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 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