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综合检测卷 时间 :60 分钟 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共 20小题 ,40分)1.隋朝完成了政治上的南北统一 和经济上的南北统一 ,与两大 “统一 ”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A.消灭陈朝 ;修建运河 B.隋朝建立 ;消灭陈朝 C.开创科举 ;修建运河 D.隋朝建立 ;修建运河2.如图是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 图中 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C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唐朝时 ,胡乐 、胡食 、胡 装 等 广 为 流 传 , 为 人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增 添 了 万 千 风 采 . 这 体 现 唐 朝 社 会 风 气 的 特点是 ( A )A.开放兼容 B.和同一家 C.风格多变 D.封闭保守4.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又吸纳了世界文化的精华 . 以下史实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C )A.鉴真东渡 B.日本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5.五代乱世 “视人命如草芥 ,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 ,甚于盗贼 ,强夺枉杀 ,无复人理 ”. 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 C )A.藩镇雄霸一方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混乱动荡 D.官员贿赂成风6.北宋初年 ,赵普针对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的状况 ,提出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 收其精兵 ”的建议 . 其中 ,为 “制其钱谷 ”而设的官职是 ( A )A.转运使 B.通判 C.知州 D.枢密使7.如图是辽代鎏金鹿纹银鸡冠壶 ,该壶制作工艺受唐朝影响较大 ,但器形和装饰保留了游牧民族风格 . 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契丹文字的演变 B.宋辽战争的经过 C.宋夏边界贸易的兴旺 D.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8. 宋史 记载 : (秦) 桧 … … 乞 令 班 师 . 旦 ”. 这里的 “十年之力 ”是指 ( D ) 一 日 奉 十 二 金 字 牌 , 飞 愤 惋 泣 下 , 东 向 再 拜 曰 : “十 年 之 力 , 废 于 一 ( A )A.抗金事业 B.抗元事业 C.抗清事业 D.抗辽事业9.宋朝在泉州 、广州等地都设有 “蕃市”“蕃坊”“蕃学 ”. 这是由于当时 ( B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解析】 宋朝的海外贸易繁盛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专卖外国商品 ,“蕃坊”供外国人居住 , “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 ,B正确 ;材料未涉及宋朝市民阶层壮大、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教育发展的信息 ,排除 A、C、D. 故选 B.10.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对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下列能够印证这 一结论的史实是 ( C )①实行分封制 ②推行行省制度 ③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设置驻藏大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人们常说 “读史使人明智 ”,宋神宗曾评价某本史书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此书也因此而得名 . 这本书是 ( C )A. 齐民要术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论语 12.活字印刷术发明后 ,宋代许多数学 、工艺 、医药和科技著作问世 ,大型类书和丛书编印 ,学术得到广泛传播 . 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C )A.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B.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C.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D.发明于唐 ,成熟于宋13.科举最初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 、打破贵族世袭现象而开创的考试制度 . 从明代开始 ,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 ,注重形式而非考生的实际学问 . 这种变化的目的是 ( D )A.完善科举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发展文学艺术 D.控制士人思想14.如图两位人物的事迹反映出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D )A.积极对外交往B.无力抵抗侵略C.强化闭关锁国D.冲突友好并存 郑和像 戚继光像15.“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 、越峻岭 ,蜿蜒万里 ,浩然大气 ,堪称 一 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 ”, 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D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北京故宫 D.明长城16.明朝末年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 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 民众不堪重负 ,怨声载道 ,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这叙述了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 ( A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17.“康乾盛世 ”时期 ,我国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 一 步开拓 、巩固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取得了突出成就 .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乾隆设置了 ( B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18.清朝前期 ,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 “舟楫塞港 ,街道肩摩 ”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 ,到清朝时已成为 “人烟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 .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 C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19.18世纪末 ,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份额中占到将近三分之 一 ,但是清朝的统治却隐含着严重的危机 . 下列对 “危机 ”理解不正确的是 ( B )A.清朝思想专制的严酷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解析】 清朝时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资本主义萌芽在这 一 背景下发展的极其缓慢 , 未对清朝封建统治造成冲击 ,B不属于危机的 表现 ,符合题意 . 清朝严酷的思想专制阻碍了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 史的发展进程;西方的工业文明冲击了中国的农业文明 ,使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 A、C、D都是危机的表现 ,排除 . 故选 B.20.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下列最能反映反抗封建统治思想的作品是 ( D )A. 三国演义 和 水浒传 B. 西游记 和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和 红楼梦 D. 水浒传 和 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 ,60分)21.(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图 2材料二 开封强大的文化活力 ,蓬勃的贸易经济 , 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 … … 店铺 、朝廷办 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杂相间 , 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 坊市制度的崩溃 ,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 , 御街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材料三 清朝以前 , 江南盛产稻米 ,养鱼业很发达 ,被誉为鱼米之乡 , 有 “苏湖熟 , 天下足 ”的谚语 . 到了 清中期 , 江汉平原 、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 ,普遍推广玉 米 、甘薯等作物的种植 … … 有 “湖广熟 , 天下足 ” 的谚语 .(1)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一 中两种农具的名称 . (2分) 分别简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2分)图 1 : 曲辕犁 ; 图 2 : 筒车 . 作用 : 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 筒车节省了人力 ,提高了灌溉效率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宋代出现了哪些 “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原因 . (2分)景观 : 商业活动打破时间 、空间限制 , 出现夜市 、草市等 . 原因 : 农业的发展 ; 手工业的兴盛 ; 政府政策的 支持 ; 海外贸易的发展;便利的交通 .(3) 根据材料三 ,分析从 “苏湖熟 ,天下足 ”到 “湖广熟 ,天下足 ”,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与联系分别有哪些 (4分)粮食中心从苏州 、湖州(太湖流域) 转移到湖广地区;经济重心依旧在南方(或 : 南方经济发达) .(4) 综上所述 ,概括影响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4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统治者的政策 ;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的努力等 .22 . (18分)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成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 一 个重要桥梁 . 请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至唐代 , 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 . 入 宋以后 ,特别是到南宋 ,发生了划时代 的变化 — 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 元代又 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 ,达到了所谓 “古代中西交通史之 极 ”的地步 . 明初 ,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 ,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 ,要数 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 摘编自王介南 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 , 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他们(统治者) 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 . 如明朝 即规定 : “凡贡使至 , 必厚待其人;私货来 , 皆倍偿其价 . ”这样的朝贡贸易自然会使各国纷纷来 “贡 ”,其结 果则是明王朝 “岁时颁赐 ,库藏为虚 ”… … 当然 ,在朝贡贸易中 , 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 ,更不是不讲回 报 . 只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 “四 海宾服 ”“八方来仪 ”的宏大场面 .— 摘编自齐涛 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如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 ,敏锐地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 , 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 ,积极经 略海上 ,加强中外海上交流 ,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 ,迅速赶上世界水平 .— 摘编自张宏杰 饥饿的盛世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国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 .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 (4分)变化 : 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 原因 :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科技发展 ;造 船工艺进步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 宋朝时 , 北方民族政权并立 , 阻碍了陆路交通 .(2) 根据材料二 、材料三 ,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 (2分) 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影响 . (4分)特点 :政府垄断对外贸易 ;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 没有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 影 响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但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3) 综合上述材料 ,探究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2分) 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你能获得哪些智慧 (4分)因素 :经济发展 、科技发展 、国家政策等 . 智慧 : 对外开放促进国家发展 , 丰富了中华文明 ; 闭关锁国阻碍 社会发展 ,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23 .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 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 ,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 不管在应 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 ……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 已呈巅峰状态 . 在许多方面实际 上已经超过了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 [英国]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 , 只有两条道路 :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 ,或者 改造社会结构 ,使其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空间 . 但是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是行不通的 . 科学传统是整 个民族文化的 一部分 ,要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 . 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不可能 ,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 己的封建专制统治 , 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 , 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扼杀自由思想 .— 摘编自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永 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 … 要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相结合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全面提高 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1) 根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 ,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 . (至少两例 ,2分) 思考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 已呈巅峰状态 ”的原因 . (写出两点即可 ,4分)表现 : 北宋毕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 原因 : ①局部统 一 , 相对稳 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②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③民族交融与 开放的对外政策 ,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 ④文教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 ⑤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 根据材料二 ,归纳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无法在清代突飞猛进的原因 . (4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无法彻底改变实用性特征;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结构无法得到改造 .(3) 根据材料三 ,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大发展的认识 . (4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融 入全球创新网络 ;等等 .24 . (12分) 请结合下面示意图中相关的史实 ,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写一篇 80 — 120字的小短文 . (要求 :题目自拟 ,史实正确 ,语句通顺 ,逻辑清晰 ,表述完整 .)题目 : 中国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 论述 : 宋太祖吸取前朝武将专权的教训 ,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 制了军队 , 并重用文臣;在中央 ,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 削弱相权 ,这些举措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 明太祖朱元璋为进 一 步集中权力 ,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使六部直接向皇帝 负责 . 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 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雍 正 帝设立军机处 ,使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 君主专制进 一 步强化 . 综 上 所述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7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卷时间 :60 分钟 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共 20小题 ,40分)1.隋朝完成了政治上的南北统一 和经济上的南北统一 ,与两大 “统一 ”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消灭陈朝 ;修建运河 B.隋朝建立 ;消灭陈朝 C.开创科举 ;修建运河 D.隋朝建立 ;修建运河2.如图是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 图中 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唐朝时 ,胡乐 、胡食 、胡 装 等 广 为 流 传 , 为 人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增 添 了 万 千 风 采 . 这 体 现 唐 朝 社 会 风 气 的 特点是 ( )A.开放兼容 B.和同一家 C.风格多变 D.封闭保守4.中华民族既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又吸纳了世界文化的精华 . 以下史实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鉴真东渡 B.日本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5.五代乱世 “视人命如草芥 ,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 ,甚于盗贼 ,强夺枉杀 ,无复人理 ”. 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 )A.藩镇雄霸一方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混乱动荡 D.官员贿赂成风6.北宋初年 ,赵普针对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的状况 ,提出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 收其精兵 ”的建议 . 其中 ,为 “制其钱谷 ”而设的官职是 ( )A.转运使 B.通判 C.知州 D.枢密使7.如图是辽代鎏金鹿纹银鸡冠壶 ,该壶制作工艺受唐朝影响较大 ,但器形和装饰保留了游牧民族风格 . 该(())文物可用于研究A.契丹文字的演变B.宋辽战争的经过C.宋夏边界贸易的兴旺D.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8. 宋史 记载 : (秦) 桧 … … 乞 令 班 师 . 一 日 奉 十 二 金 字 牌 , 飞 愤 惋 泣 下 , 东 向 再 拜 曰 : “十 年 之 力 , 废 于 一旦 ”. 这里的 “十年之力 ”是指 ( )A.抗金事业 B.抗元事业 C.抗清事业 D.抗辽事业9.宋朝在泉州 、广州等地都设有 “蕃市”“蕃坊”“蕃学 ”. 这是由于当时 (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10.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对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下列能够印证这 一结论的史实是 ( )①实行分封制 ②推行行省制度 ③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设置驻藏大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人们常说 “读史使人明智 ”,宋神宗曾评价某本史书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此书也因此而得名 . 这本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论语 12.活字印刷术发明后 ,宋代许多数学 、工艺 、医药和科技著作问世 ,大型类书和丛书编印 ,学术得到广泛传播 . 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B.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术C.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D.发明于唐 ,成熟于宋13.科举最初是政府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 、打破贵族世袭现象而开创的考试制度 . 从明代开始 ,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 ,注重形式而非考生的实际学问 . 这种变化的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发展文学艺术 D.控制士人思想14.如图两位人物的事迹反映出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A.积极对外交往B.无力抵抗侵略C.强化闭关锁国D.冲突友好并存 郑和像 戚继光像15.“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 、越峻岭 ,蜿蜒万里 ,浩然大气 ,堪称 一 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 ”, 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北京故宫 D.明长城16.明朝末年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 国家财政危机深重 ,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 民众不堪重负 ,怨声载道 ,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这叙述了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17.“康乾盛世 ”时期 ,我国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 一 步开拓 、巩固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取得了突出成就 . 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乾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18.清朝前期 ,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 “舟楫塞港 ,街道肩摩 ”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 ,到清朝时已成为 “人烟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 .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 (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19.18世纪末 ,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份额中占到将近三分之 一 ,但是清朝的统治却隐含着严重的危机 . 下列对 “危机 ”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清朝思想专制的严酷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0.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下列最能反映反抗封建统治思想的作品是 ( )A. 三国演义 和 水浒传 B. 西游记 和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和 红楼梦 D. 水浒传 和 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 ,60分)21.(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图 2材料二 开封强大的文化活力 ,蓬勃的贸易经济 , 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 … … 店铺 、朝廷办 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杂相间 , 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 坊市制度的崩溃 ,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 ,御街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材料三 清朝以前 , 江南盛产稻米 ,养鱼业很发达 ,被誉为鱼米之乡 , 有 “苏湖熟 , 天下足 ”的谚语 . 到了 清中期 , 江汉平原 、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 ,普遍推广玉 米 、甘薯等作物的种植 … … 有 “湖广熟 , 天下足 ”的谚语 .(1)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一 中两种农具的名称 . (2分) 分别简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2分)(2) 根据材料二 ,概括宋代出现了哪些 “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原因 . (2分)(3) 根据材料三 ,分析从 “苏湖熟 ,天下足 ”到 “湖广熟 ,天下足 ”,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与联系分别有哪些 (4分)(4) 综上所述 ,概括影响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4分)22 . (18分)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成为古代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 一 个重要桥梁 . 请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至唐代 , 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 . 入 宋以后 ,特别是到南宋 ,发生了划时代 的变化 — 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 元代又 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 ,达到了所谓 “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 ”的地步 . 明初 ,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 ,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 ,要数 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 摘编自王介南 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 , 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 ,他们(统治者) 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 . 如明朝 即规定 : “凡贡使至 , 必厚待其人;私货来 , 皆倍偿其价 . ”这样的朝贡贸易自然会使各国纷纷来 “贡 ”,其结 果则是明王朝 “岁时颁赐 ,库藏为虚 ”… … 当然 ,在朝贡贸易中 , 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 ,更不是不讲回报 . 只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 “四 海宾服 ”“八方来仪 ”的宏大场面 .— 摘编自齐涛 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 如果乾隆能通过马戛尔尼访华 ,敏锐地感觉到迫在眉睫的威胁 , 并抓住这最后的时机 ,积极经略海上 ,加强中外海上交流 ,并非没有可能获得大量最新西方军事及科技成果 ,迅速赶上世界水平 .— 摘编自张宏杰 饥饿的盛世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国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 .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 (4分)(2) 根据材料二 、材料三 ,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 (2分) 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影响 . (4分)(3) 综合上述材料 ,探究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2分) 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你能获得哪些智慧 (4分)23 .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 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 ,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 不管在应 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 ……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 已呈巅峰状态 .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 [英国]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 , 只有两条道路 :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 ,或者 改造社会结构 ,使其为科学技术发展开辟空间 . 但是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是行不通的 . 科学传统是整 个民族文化的 一部分 ,要想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 . 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不可能 ,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 , 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 , 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扼杀自由思想 .— 摘编自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 ,永 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 … 要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相结合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1) 根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 ,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 . (至少两例 ,2分) 思考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 已呈巅峰状态 ”的原因 . (写出两点即可 ,4分)(2) 根据材料二 ,归纳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 ”无法在清代突飞猛进的原因 . (4分)(3) 根据材料三 ,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大发展的认识 . (4分)24 . (12分) 请结合下面示意图中相关的史实 ,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写一篇 80 — 120字的小短文 . (要求 :题目自拟 ,史实正确 ,语句通顺 ,逻辑清晰 ,表述完整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期末复习卷(试题)-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docx 期末复习卷(试题)-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