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专练(福建专版)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真题专练(福建专版)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一、判断题
1.(2023·泉州期末)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伴随很多现象,如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等。(  )
2.(2023·泉州期末)把鸡蛋壳或贝壳浸泡在白醋里,能观察到鸡蛋壳或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
3.(2021·龙岩期末)因为沼气的原料有杂草、人畜粪便等,所以不是清洁能源。 (  )
4.(2023·宁德期末)如果在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变化,那就说明什么也没发生。(  )
5.(2023·三明期末)使用手帕,减少使用纸巾,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
6.(2023·泉州期末)我们要一心一意保护环境、暂时放弃经济发展(  )
7.(2023·泉州期末)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8.(2023·长乐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9.(2023·龙海期末)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在变化过程中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
10.(2023·南平期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中铁杵成针是属于化学变化。(  )
二、单选题
11.(2023·厦门期末)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同一类变化的是(  )。
A.水烧开时冒出大量气泡、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冒出大量气泡
B.通电的电灯发光发热点燃的蜡烛发光发热
C.淀粉遇到碘酒后变成蓝色、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表面变成红褐色
12.(2023·南平期末)下列关于白糖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
A.白糖研磨成粉末
B.白糖加热后变成苦味的焦糖
C.白糖溶于水
13.(2023·三明期末)关于铁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锈是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的
B.铁锈和铁一样能被磁铁吸引
C.铁锈易碎成粉末,不能导电
14.(2023·永安期末)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蜡像、食物变馊
B.白糖烧焦、冷藏食物
C.白醋浸泡贝壳、咬过后的苹果放久颜色变深
15.(2023·宁德期末)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  ).
A.我们吃的所有东西都能够被点燃
B.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会燃烧并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C.食物蕴含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
16.(2023·宁德期末)我们一天天长大,身体中也发生着许多变化,关于这些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可以通过化学变化产生一种让我们身心愉快的物质
B.食物被吃进体内,经过像燃烧那样快速变化被吸收进人体
C.生长过程中,我们变高变重都属于物理变化
17.(2023·三明期末)“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是(  ) 。
A.利用风力发电 B.使用燃油汽车 C.使用一次性餐具
18.(2023·建阳期末)铁钉容易生锈,(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钉生锈。
A.放入盐水中 B.抹油 C.刷油漆
19.(2022·南安期末)紫甘蓝与(  )混合就会产生类似与白醋混合的现象。
A.牙齿 B.唾液 C.舌头
20.(2023·南安期末)下列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
A.铁生锈 B.滴水成冰 C.食盐溶解在水中
三、连线题
21.(2023·南平期末)将下列变化连线。
火柴燃烧 铁钉生锈 可乐罐压扁 米煮成饭 冰融化成水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泡沫灭火器灭火 给轮胎充气 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 烟花爆炸 打火机点燃
四、综合题
22.(2023·南平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的泡沫灭火器,内装碳酸氢钠与发沫剂的混合溶液,另有一玻璃瓶内胆,装有硫酸铝水溶液。使用时将筒身颠倒过来,碳酸氢钠和硫酸铝两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体积膨胀7~10倍,能覆盖在易燃液体的表面上,一方面降低了液面的温度;另一方面隔绝氧气与可燃物,火就被扑灭。
(1)泡沫灭火器工作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
(2)泡沫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是   。
(3)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这个过程叫   ,该变化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4)下图是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比较柱状图,你判断系列   图例表示的是呼出气体的成分,理由是   
(5)小李学了小苏打和白醋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知识后,想利用带小孔的塑料瓶、气球、小试管、橡皮管设计一个简易泡沫灭火器(材料可自选),请你帮小李画出实验装置图,并简述主要操作方法:   。
五、实验探究题
23.(2023·龙海期末)物质的变化
右图甲、乙两个杯子中装有无色透明的液体,一杯是水,一杯是酷,A、B两个盆子中装有白色粉末状物质,一盆是小苏打,一盆是面粉。小科做了如下实验,请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小科刚把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就发现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据此,可以判断甲杯中的液体是   ,乙杯中的液体是   ,A盆中的白色粉末是   ,B盆中的白色粉末是   。
(2)将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这种变化是   ,因为该变化   (填“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
(3)将乙杯中的液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产生气泡,这种变化是   ,因为该变化   (填“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
(4)小科利用小苏打和白醋吹气球,在饮料瓶中加入300毫升白醋,在气球中用漏斗加入100克小苏打,然后将气球口套在瓶口上,保证瓶口的密封。将气球倒置,气球中的小苏打会进入饮料瓶中。此实验中,让气球变大的动力来自(  )。
A.白醋 B.小苏打
C.新生成的气体 D.空气
(5)气球会一直变大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解析】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也叫物理变化),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的燃烧。题目说法正确。
2.【答案】正确
【解析】白醋与鸡蛋壳或贝壳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因为鸡蛋壳和贝壳中都含有碳酸钙,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把白醋涂抹在鸡蛋壳或贝壳上,能够观察到鸡蛋壳或贝壳上有大量的气泡产生。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3.【答案】错误
【解析】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地热、核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沼气是新能源。
4.【答案】错误
【解析】有些实验没有明显的变化,但仍然进行了化学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不能说明就没有反应发生,比如酸和碱的反应生成水,本身都在溶液里,就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但是实际上是发生了中和反正,有新的物质水生成。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5.【答案】正确
【解析】纸巾已基本取代布手始成为人们常用的清洁用品。但在方便、实用的同时,资源浪费、二次污染等问题也接通而来,据统计,包括纸中的使用在内,目前我国人均生活用纸量约为每年5.9千克,以13亿人口计算,一年消耗的生活纸制品约为76700000千克,相当于要砍伐1600000树来造纸,因此,使用手帕咸少使用纸巾,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6.【答案】错误
【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经济发展。
7.【答案】错误
【解析】 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国的石油储量是相对不足的。我国的石油储量是相对不足的。
8.【答案】正确
【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9.【答案】正确
【解析】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在变化过程中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10.【答案】错误
【解析】 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只是铁的大小、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题意错误。
11.【答案】C
【解析】淀粉遇碘酒变蓝色、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表面变成红褐色、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点燃的蜡烛发光发热都是化学变化;水烧开时冒出大量气泡、通电电灯发光发热都是物理变化。
12.【答案】B
【解析】 加热白糖时,白糖首先会熔化,没有新物质产生,这是物理变化。但很快白糖颜色会变黄色,然后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了黑色的新物质,在这些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化学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13.【答案】B
【解析】铁锈:红褐红、无光泽、粗糙、有小孔、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
14.【答案】C
【解析】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食物变馊、白糖烧焦、白醋浸泡贝壳、咬过后的苹果放久颜色变深等变化过程中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制作蜡像、冷藏食物只是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15.【答案】C
【解析】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需要经过比燃烧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的能量。
16.【答案】A
【解析】A:大脑可以通过化学变化产生一种让我们身心愉快的物质,正确;
B:食物被吃进体内,经过像燃烧那样快速变化被吸收进人体,错误;食物被吃进体内,是被慢慢消化的,没有燃烧变化那么快;
C:生长过程中,我们变高变重都属于物理变化,错误;生长过程中,我们变高变重都属于化学变化。
17.【答案】A
【解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措施应该是绿色环保的,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使用风力这种清洁能源发电,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燃油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使用燃油汽车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排除B;使用一次性餐具会消耗资源和能源、增加垃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排除C。
18.【答案】A
【解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或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抹油、刷油漆等。金属在有盐和醋等酸碱性液体的情况下,生锈程度会加深,速度会加快。
19.【答案】B
【解析】人体的唾液是酸性物质,紫甘蓝与酸性物质混合后产生化学变化,出现显色反应。白醋也属于酸性物质。选项B正确。
20.【答案】A
【解析】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有时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来判断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A、铁锈与铁片相比较,在颜色、硬度、导电性、是否被磁铁吸引等方面都不同,说明铁诱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生锈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故A符合题意;
B、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均匀稳定的溶液,我们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把溶解的食盐分离出来,食盐溶解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21.【答案】
【解析】根据物质变化后是否生成新物质,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米煮成饭、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泡沫灭火器灭火、烟花爆炸、打火机点燃属于化学变化;可乐罐压扁、冰融化成水、给轮胎充气属于物理变化。
22.【答案】(1)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助燃,泡沫附着在表面隔绝氧气和可燃物
(3)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2;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5)略
【解析】(1)碳酸氢钠和硫酸铝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反应生成的大量二氧化碳跟发泡剂混合形成液体泡沫,既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又隔绝了空气;
(3)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这就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此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是有差别的: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由于组织细胞的利用,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同时水分增加了,可见系列2是呼出的气体
(5)根据反应原理设计如图:
按照装置图组装后,将塑料瓶慢慢倾斜,使白醋与小苏打反应,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
23.【答案】(1)醋;水;小苏打;面粉
(2)化学变化;有
(3)物理变化;没有
(4)C
(5)不会;因为小苏打和白醋的量有限,产生气体的量也是有限的
【解析】(1)装有醋、水的杯子和装有小苏打、面粉的盆子,通过肉眼观察和样品混合的表现来判断。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白醋与小苏打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小科刚把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就发现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据此,可以判断甲杯中的液体是醋,乙杯中的液体是水,A盆中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B盆中的白色粉末是面粉。
(2)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将A盆中的白色粉末倒入甲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因为该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3)将乙杯中的液体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产生气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因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
(4)小科利用小苏打和白醋吹气球,在饮料瓶中加入300毫升白醋,在气球中用漏斗加入100克小苏打,然后将气球口套在瓶口上,保证瓶口的密封。将气球倒置,气球中的小苏打会进入饮料瓶中。此实验中,让气球变大的动力来自新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故选C。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气体,这是装置中让气球变大的动力,但是气球不会一直变大,因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结束后就不会产生气体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