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资源简介

太平天国运动
设计说明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在加深民族危机的同时,激化了阶级矛盾。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最为波澜壮阔的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运动历时14年,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它提出了反封建的《天朝田亩制度》和旨在向西方学习的《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虽因受阶级及时代局限最终失败,但其影响十分深远。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他们联系前后知识的思维还较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图示、材料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突破本课重难点,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唯物史观)
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历史解释)
3.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近代农民阶级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感悟农民阶级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书目)《太平天国》。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说一说他们眼中的洪秀全,然后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去认识历史,并表明本节课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进行学习。
二、预习检查
1.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爆发的 它为什么能迅速发展起来
2.太平天国颁布了哪些纲领性文件
三、学习任务一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一)起义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和棉纺织品输入大量增加,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 500万两,约合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持续上涨。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人民,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前10年间,正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很多省份发生持续旱灾,地处西南的广西几乎年年成灾,广西境内水、旱、蝗灾不断,人民濒于绝境。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外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民族矛盾激化。 (2)内因: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苦不堪言;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 (二)洪秀全 教师活动:讲解教材第14页“人物扫描”的内容,介绍洪秀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13—15页相关内容,了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农民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 (三)金田起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金田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建号和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时间地点领导人建号意义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四)永安建制 教师活动:出示框架图,讲解永安建制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了解永安建制的史实,认识到永安建制后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设计意图】分析史料,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二
定都天京
(一)定都天京 教师活动:讲解定都天京。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虽然冯云山、萧朝贵在进军途中牺牲,但队伍发展至50万人。次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和阅读教材,了解定都天京的史实。 (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教师活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内容,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目标、评价和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主要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4)特点:革命性、空想性。 (三)北伐和西征 教师活动: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关内容,归纳太平军北伐和西征的目的、结果和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2)结果: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 (3)意义: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其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重大事件的理解,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实际,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三
天京陷落
(一)天京事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关内容,归纳天京事变的时间、经过和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856年秋。 (2)经过: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 (3)影响: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二)《资政新篇》 教师活动: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出示材料,补充内容,加深学生对《资政新篇》的理解,并对其进行评价。 材料 《资政新篇》的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设立新式学堂;外交上,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但不准干涉中国。 ——摘编自茅家琦等《太平天国史研究》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问题。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三)天京陷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内容,讲解天京陷落。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主观原因: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教师活动: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反封建)和外国侵略势力(反侵略),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这一难关,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天京陷落。这三部分内容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全盛最后到失败的一个完整过程,三者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农民运动有它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但同时也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运动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九、板书设计
兴起:原因、创立“拜上帝会”、金国起义
全盛:北伐和西征、《天朝田亩制度》
失败:天京事变、天京陷落、失败原因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