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辛 亥 革 命设计说明本课讲述的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本课与前后两课之间的关系,即第8课是辛亥革命的准备,本课是经过,第10课是成果,引导学生把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既要注意使其学以致用,又要注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在分析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的原因时,要注意结合上一课的知识;在讲武昌起义的成果时,要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学目标1.利用表格归纳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基本概况,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2.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因素。(唯物史观)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在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列表归纳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书目)《孙中山全集》、(信件)林觉民《与妻书》。(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请一名学生朗读林觉民的《与妻书》(节选),创设情境,并提问信中的“吾所志”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概述革命志士早期武装起义的过程。2.说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学习任务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45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和领导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起义名称时间地点领导人萍浏醴起义1906年萍乡、浏阳、醴陵刘道一、蔡绍南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安庆、绍兴徐锡麟、秋瑾广西起义1907年镇南关孙中山、黄兴黄花岗起义1910年广州黄花岗孙中山、黄兴、赵声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理解这些起义对革命高潮的到来起到的推动作用。四、学习任务二武昌起义(一)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武昌起义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时间1911年10月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结果取得胜利成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识读教材第47页的《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思考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识读图片,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客观原因: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统治腐朽。 (2)思想基础: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领导。 (4)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5)其他因素:革命志士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其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二)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相关内容,并出示材料,小组内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已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伦敦《泰晤士报》(1912年2月12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毛泽东 材料三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成果。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反帝反封建)。 (2)思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使其更趋自由平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起多次武装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革命的斗志,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武昌起义的胜利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