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体例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政府的统治等内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组建革命团体,传播革命思想,不断发起武装起义。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不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甚至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最终遭到举国反对,忧惧而亡。此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本单元上承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近代化探索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单元也是对上一单元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做出的回应,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仍在为救亡图存艰难地探索着。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不断演进。三、单元学情分析基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导入未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如在学习完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这两个派别在主张、活动、影响上的不同,探讨他们各自对历史发展作出的努力及其历史局限性。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概况。4.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设计说明本课内容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认识到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使学生对孙中山的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利用时间轴和表格,梳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思考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一系列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救国救民的责任与担当。(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难点: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书目)《孙中山全集》。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在时间轴上标出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2.说出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政治纲领。3.说出三民主义的内容。三、学习任务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42页相关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的时间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上述问题,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绘制时间轴,使学生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对革命之路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四、学习任务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教师活动:借助时间轴,我们发现孙中山最早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还建立了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制作表格,对比分析。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8月成立地点东京(日本)构成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 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会成立时间1894年11月成立地点檀香山(美国)宗旨振兴中华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性质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教师活动: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提出的十六字纲领,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并说明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及其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前提;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是补充和发展。 (3)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的认识。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即从“医人”到“医国”,促使他朝着民主革命的方向努力。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实践,组建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反清革命,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