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戊 戌 变 法设计说明本课内容以戊戌变法的经过为线索,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序幕”和“发展”两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潮”和“结局”两个部分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认识戊戌变法的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百日维新的内容等基本史事。(史料实证)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局限性。(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 变革的内容有哪些 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二、预习检查1.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了解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并试着从多角度(背景、领导人、主张、影响等)对公车上书进行介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 (3)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4)影响: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相关内容,并提出问题。 (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为继续推动变法维新进行了哪些努力 请举例说明。这些“努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梁启超、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主张的(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属于哪一阶级派别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1)努力: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如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2)共同主张:变法。理解:他们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教师的点拨,掌握戊戌变法的主张、阶级派别等基本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四、学习任务二百日维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相关内容并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并提出问题“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背景:政治上,《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思想上,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2)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相关内容,讲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戊戌变法的结局是什么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光绪帝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结局: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了。 (2)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等等。 (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活动: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相关内容,说说戊戌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结局、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启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大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