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上承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在晚清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列强的侵略无论从手段、规模还是程度上较之前都进一步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人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整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起着关键作用。
三、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科概念较多,八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本单元的史事错综复杂,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人民反抗、近代化探索,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3.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基本史事;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设计说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通过本课教学,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初,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顺应了时代潮流,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对于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等基本史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个别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点拨解决。洋务运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使其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进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用史实说明洋务运动的背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阶级派别和性质。(唯物史观)
3.认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等内容。(史料实证)
4.从多角度评价洋务运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5.了解美、日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等基本史事。(史料实证)
6.体会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感悟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从多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以视频《李鸿章的洋务生涯》导入本课,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并利用李鸿章的“千年变局论”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预习检查
1.举例说明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2.洋务运动的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洋务运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相关内容,提出问题。 (1)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局面 (2)清政府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来应对上述局面 当时持有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他们属于哪一阶级派别 他们旨在践行这一主张而开展的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这场运动的起止时间是什么时候 他们在运动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名称:洋务运动。起止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口号:“自强”“求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相关内容,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学习,回答问题。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开办近代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等。 教师活动:你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1)进步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形式,学生自主挖掘本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作用,使其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学习,突破本课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二
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24页相关内容,从方位、形成原因、抗争史实、结果、管辖及意义方面了解边疆危机,制作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独立完成表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边疆危机的概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23页“收复新疆”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该部分的重点内容。 (1)清政府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有哪些 (2)清政府收复新疆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对清政府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原因:正确的战略战术;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支持;清军的英勇战斗;收复新疆属于正义之举;等等。 (2)历史意义:粉碎了俄、英两国分裂中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五、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即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这两部分内容在时间上重叠,同时也相互影响。一方面,洋务运动初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工业和军队,使清政府在应对边疆危机时有了一定的实力;另一方面,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刺激了清政府加快国防的近代化建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