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单元导语: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已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 辛酸也好, 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学会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单元 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1.了解诗人。(1)范成大,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2)杨万里,号诚斋,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3)雷震,南昌(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2.古诗梳理。古诗 作者 人物 干什么 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童孙 学种瓜 童孙种瓜图《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 弄冰玩耍 稚子弄冰图《村晚》 雷震 牧童 骑牛吹笛 牧童晚归图以上三首诗的相同之处是: 都描绘了儿童生活, 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一首写了 童孙学种瓜, 第二首写了稚子弄冰, 第三首写了牧童在牛背上吹短笛,不同之处是: 儿童活 动的环境各异, 第一首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是寒冬时的村庄, 第三首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注释】①耘田: 在田间除草。②绩麻: 把麻搓成线。③解: 理解, 懂得。④供: 从事。⑤傍:靠近。⑥阴:树荫。【译文】 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 宋代诗人范成大, “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没有固定的题材。题目告诉我们,这些诗写的是诗人在田园居住时春夏秋冬四季的所见所感。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时节热烈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孩童天真勤劳的形象, 流露出诗人对农村夏日生活的喜爱,对劳动人民和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3.最能表现村庄儿女劳作繁忙、勤劳的诗句是: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表现儿童天真可爱、聪明能干的诗句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4. “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指成年男女,“童孙未解供耕织”中的“耕” 和上句诗中的“耘田 ”相对应, “织”和上句诗中的“绩麻 ”相对应, 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勤劳能干的特点。5.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有两层含义, 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 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6.这首诗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那些孩子们, 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就在那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注释】①稚子: 幼小的孩子。②金盆: 一般指铜盆。③钲: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④磬: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 像曲尺。⑤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译文】 清晨, 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 用彩丝穿过冰块, 提在手中, 就像一个银钲。(小孩) 轻轻敲打, 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清脆的响声。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1.《稚子弄冰》的作者是 宋代诗人杨万里,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 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 刻画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性格特点。2.“稚子”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稚子弄冰的过程是: (脱晓冰)→ (穿彩丝)→ (当银钲)→ (敲晓冰)→ (碎晓冰)。3. 《稚子弄冰》这首诗描写的色彩有: “金”、“彩”、“银”,描写的动作有: “脱”、 “穿取”、“敲”,描写的声音有: “玉磬穿林响”的高亢、“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描写的物件有: “金属盆”、“钲”、“玉磬”。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诗中呈现了 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时的得意、碎地时的懊恼,描绘了一幅稚子弄冰图,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5.最能表现儿童聪明伶俐、天真活泼和脱冰作戏盎然意趣的诗句是: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 穿取当银钲。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孩子的心情由欢喜转为懊恼的句子是: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6.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一早起来,幼小的孩 子急急忙忙把在铜盆里结成的冰块取了出来, 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去, 当作银钲来敲打, 冰块发出清脆的响声,孩子们很高兴。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释】①陂:池岸。②漪:水中的波纹。③腔:曲调。④信口:随口。【译文】 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 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1.《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一、二句描写“池塘”“山”等静景, 三、四句描写“牧 童信口吹笛”的动景, 由远及近, 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 全诗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视听结合, 刻画了天真调皮, 闲适自在的儿童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中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 “衔”字 运用拟人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浸”字描写了远山、落日倒映水中的情景。3.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中“横”字表明牧童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 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同时, “无腔”“信口”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的情致。读这句诗, 我们仿佛看见了这样的画面: 牧童赶着牛回家, 横坐在牛背上, 手拿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4.这首诗中“衔”“横”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衔”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日落景象, 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是说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5.读完后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 慢悠悠地走着; 他手里拿着一支短笛, 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每日背诵 承前启后 古代儿童生活诗句拓展补充:(1)采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唐]白居易《池上》(2)钓鱼: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3)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4)捉知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5)捉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6)剥莲蓬: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以上诗句描写了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童趣。◎第一单元 第 2 课《祖父的园子》萧红1.《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作者是萧红,她被誉为 20 世纪 30 年代“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我们还学过她的课文《火烧云》。2.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课文中的 “我”回忆了种菜、铲地、浇水等几件童年趣事, 展现了作者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生 活,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恋。3.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花草、蔬菜、庄稼等。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 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等。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色彩丰富、充满生命气息、自由自在、 富有童话色彩的园子。4.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而祖父是一个慈祥、宽容、勤劳的老人。5.下面的句子选自《祖父的园子》,读一读,体会“我”的感受。(1)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 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仿佛”“好像”后面的内容写的是“我”的感受。大树和土墙不会自己发出声响, 不会回 应, 但“我”认为它们会, 说明在“我”眼中那些都是都是有生命力的, 都是“我”的朋友。 从中体会到“我”爱园子中的一切。(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几句话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从中我们感受到园中事物 自由(随心所欲、不受约 束) 的特点。 “我”认为园子里的黄瓜是有灵性的, 是自由的。“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 是因为“我”在园子中感到十分自由,“我”将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6.句子赏析(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似 的不动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写出了蜜蜂可爱的姿态, 巧用叠词 “胖乎乎”“圆滚滚”描绘了蜜蜂的可爱形态,表达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 蝙蝠不敢从黑暗的 地方飞出来。这句话通过描写人、蚯蚓和蝙蝠在太阳下的表现, 写出了太阳亮的特点。请你发挥想象, 照 样子, 写一写“冷”的情景。 示例: 天气很冷, 冷得人们都缩在屋里不敢出门, 冷得小河不 再流淌,结上了厚厚的冰,冷得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不住地发抖。(3)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写大树会发声, 土墙会回答, 表现出园子里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仿写句子: 拍一拍手, 仿佛 石头都会发出声音;叫一两声,好像山谷都会回答。☆课内阅读祖父的园子(节选)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 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 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 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 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两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2.文中画线句子都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用了拟人、排比的描写方法, 好处是写出了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 都是快乐、自 由的,表现了“我”内心的快乐。仿写:知了叫了,像唱歌似的。树绿了,就像 穿了一身绿衣裳似的3.选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组词语是“……愿意……就……”你从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可以体会到那些动植物都是那么自由自在,都不受约束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或生活。 仿写:小鸟愿意唱歌就唱歌,就算唱上一整天,也没有人嫌它吵。4.作者在原著中还写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 荒凉了”“小黄瓜, 大倭瓜, 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两句话。结合 这两句话,谈谈你对选段的理解。选段中作者写记忆中园子里的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的, 而这一切如今只能是想象而不能亲见了, 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以及祖父的深深怀念。5. 句子仿写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蜻蜓飞了, 就像举行飞行比赛似的。 云朵来了, 就像串门似的。玉米成熟了, 就像咧开嘴笑了似的。6.《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这本书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 画”,让我们一同走进萧红笔下的“后花园”——呼兰小城, 那里有故乡、亲人、往事, 有 让一个人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第一单元 第 3 课《月是故乡明》季羡林1.《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 作者在课文中追忆了数星星、摇知了、看月亮, 这几件 童年趣事, 在写故乡的月亮的同时, 还写了广阔世界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通过这些与故 乡小月亮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最爱故乡的小月亮,永远也忘不了它。2.作者季羡林以“月是故乡明”为题, 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课文第 1 自然段 是对这句思乡名句的解释,它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关系是首尾呼应。3.句子赏析(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 在 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比之下, 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无论如 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①“大月亮”指的是在故乡以外所看到的月亮, “小月亮”指的是故乡的月亮,这个称呼凝 聚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②结合这两句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对 故乡的喜爱。(2)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段话在全文结构上起到的作用是: 总领全文。作者为什么说“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在作者眼中, 月亮就代表了故乡和亲人, 爱故乡的月亮, 就是爱自己的故乡, 爱故乡的一切。 (3)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这句话点明中心,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想念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4.无论走到何处,看到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月亮,但是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呢?因为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月亮, 这月亮还代表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草一木, 是故乡的缩 影。看到月亮,就勾起了作者儿时的记忆,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5.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本文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却写了那么多童年趣 事,这会显得多余吗?①作者回忆了: 数星星、点篝火捉知了、赏月、梦月。②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 的,都跟月亮有关, 通过写这些铭刻在作者记忆中的童年趣事, 更能表达出他对故乡的眷恋、 思念之情。☆拓展补充(1)我国与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风俗是 赏月、吃月饼。(2)请写出关于月亮的美称或者雅号: 玉盘、婵娟。(3)我知道有关月亮的四字词语: 月光如水、月明星稀、花好月圆。(4)请写出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名称: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5)有关“月亮”的诗句。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一单元 第 4 课《梅花魂》陈慧瑛1.《梅花魂》的作者是陈慧瑛, 课文通过写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 在回国之际把墨梅 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 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 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2.《梅花魂》写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五件事: ①吟诗词落泪, ②珍爱墨梅图, ③思国而落泪, ④赠予墨梅图,⑤送梅花手绢。3.课文《梅花魂》中一共写了三次外祖父落泪,请简要说明落泪原因。(1)第一次落泪原因:教“我”读诗时,想起家乡,外祖父无声落泪。(2)第二次落泪原因:外祖父不能回到祖国时呜呜哭泣。(3)第三次落泪原因:外祖父送别时泪眼蒙眬。4.课题“梅花魂”中“魂”指的是精神, 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魂”不仅是梅花不畏 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 也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 更是中国人坚毅 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这个题目中, 我懂得了: 我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 的欺凌,都应该有梅花一样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精神。5.外祖父说: “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说说几位你知道的中华民族的 有气节的人物及其事件。文天祥是抗元名臣,被捕后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提示: 精忠报国的岳飞、革命到底的江姐、抢险救灾中勇于担当的人民子弟兵、抗击疫情 下的白衣天使等)6. 句子赏析(1)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花的“秉性”具体指“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外祖父借梅 花作比喻, 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 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做一个 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中国人。(2)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这句话是外祖父对“我”的训斥, 外祖父生气是因为梅花象征了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 不 能受到玷污,从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7.拓展补充(1)岁寒三友:松、竹、梅;(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3)有关梅花的诗句: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外祖父把亲人送到码头,而自己不能回国, 这时,祖国的亲人可以用《山中送别》中 的诗句来呼唤外祖父: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我”看到外祖父像孩子一样哭了起 来,他是在思念自己的故土啊!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1.《 月是故乡 明》中“ 我 的小月亮 ,我永远忘不掉你 ”— — 对故乡深深 的怀念之情。 2.《 祖父 的 园子》 中描写 园子里 的花草 、虫子 、鸟儿等事物 的语句 中 — —“ 我 ”对 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朗读课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地体会。(2)有感情地 朗读 ,加深对文章情感的体会。(3) 从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中体会。(4) 关注蕴含在人、事、景、物中的情感,从文章 的字里行 间体会。二、词句段运用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照样子说一说。(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 蝙蝠不敢从黑暗的 地方飞出来。(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我发现上面这两个句子都是先点明事物的总特征,再描述事物各个特征的具体表现。 第一句话写了八月酷暑的情景,通过鸡、狗 、 蝉的表现突出了“ 热”的特点。第二句话写了太阳光芒四射的情景,通过蚯蚓、 蝙蝠的表现突出了“亮”的特点。 仿写:①忙: 春耕的时候,人们忙得顾不上喝水,顾不上按时吃饭,甚至连走路都得小跑。②冷: 腊月, 天多冷。冷得大树都掉光了叶子, 冷得小狗瑟瑟发抖, 冷得车子无法正常启动。 ③吵: 街上敲锣打鼓的声音实在太吵了, 吵得鸡在窝里乱飞, 吵得狗在院子里大叫, 刚满月 的孩子哇哇大哭起来。④静: 此时此刻, 教室里真静啊。静的可以听到蚂蚁走路的声音; 静的可以听到扑通扑通的 心跳声;静的可以听到针落到地上的声音。⑤快: 这列火车真快啊。快得刚听到它的汽笛声它就过去了, 快得只看到一团影子一闪而过, 快得连车的颜色都来不及看清它就远去了。⑥辣: 这道菜真辣。妈妈辣得满脸通红,爸爸辣得直喝水,我辣得直冒汗。2.读下面 的句子 ,想象句 中描写 的情景 ,再选择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1)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 看到过月亮。 ……对比之下, 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 心爱的小月亮。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广阔背景之下的大月亮和家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 衬托 了故乡月亮之美 ,表达 自 己 的思乡之情 。(2) 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运用 了对 比 的修辞手法 ,把“这里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比,衬托 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表达了 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桂花的喜爱之情。(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 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 那么难忘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父爱之舟”在“我”心里的亲切感和留下的难忘的记忆。 (4)名句补充: 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迟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 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都是通过对比进行了强调, 表达了对某个事物强烈的感情。 不同之处: 使用了“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比不上”“也比不上”“远比不上”等不同的表 示对比的词语仿写含有对比的句子: 不管尝遍了多少美味佳肴,也比不上妈妈为我煮的一碗鸡蛋面。三、日积月累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 密地缝补, 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 能报答得了像 春天阳光一样的慈母恩情?1.《游子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 他与贾岛齐名, 人称“郊寒岛瘦”。2.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人情景, 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 的关怀和呵护,同时也抒发了子女要 孝顺、尊重、感激母亲的情感。3.“寸草”喻指子女, “春晖”象征着母爱。诗中通过对母亲的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 表达出母子间骨肉亲情的诗句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母爱伟大的诗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