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单元导语: 字里行间众生相, 大千世界你我他。★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五单元 第 13 课《人物描写一组》1.《摔跤》选自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 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 情景。摔跤这个片段通过对人物 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表现了小嘎子的顽皮机敏、争强 好胜的个性特点,表现了胖墩儿沉稳、忠厚老实的特点。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 骆驼祥子》, 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课文中的“他”指 的是祥子,课文所选片段对他的外貌有着细致的描写, 特别是脸部的每一个特征都描写得很 到位。表现了他是一个高大健壮、充满自信的人。3.《两茎灯草》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时的 片段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 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刻画了一 个爱财如命、十分吝啬的守财奴形象。4.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小嘎子为什么会失败?小嘎子的优势: 手疾眼快、动作灵活。 小胖墩儿的劣势: 傻大黑粗, 动转不灵。因为小嘎子 没沉住气,让小胖墩儿抓住漏洞,趁势把他摔倒。5.句子赏析(1)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这句话中“他”指的是祥子, “挺脱”的意思是: 强劲;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突 显了他乐观向上的性格。(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 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 多么宽, 多么威严! 杀好了腰, 再穿上肥腿的白裤, 裤脚用鸡肠 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第一句话是对祥子的心理描写, 表现了他 自信、坚强、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第二句话描写 了祥子的外貌,从 铁扇面似的胸和直硬的背可以看出祥子的强壮(3)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指的是严监生,此时他的样子可以用四字词语怒目圆睁来形容。这句话主要运用了神 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他爱财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表现出他当时焦急、生气的心情, 因为两茎灯草还在燃着,侄子们却不明白他的意思。从这我能推测出严监生此时的心理: 你们怎么这么浪费呢, 点了两茎灯草, 还不快挑掉一茎!◎第五单元 第 14 课《刷子李》冯骥才1. 《刷子李》出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刷子李的职业是粉刷匠,他的绝活是 刷墙时黑衣上没有一个白点。课文主要通过刷子李刷墙时的动作和曹小三对刷子李由怀疑到 敬佩的态度变化, 表现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课文告诉我们: 熟能生巧, 真本事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有本事才能有尊严, 一个人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2.刷子李的“奇”表现在三个方面: 规矩奇:(刷浆前, 穿一身黑衣) 动作奇: (刷浆时悠然表演) 效果奇 (刷浆后墙面平整、雪白),这属于正面描写。3.曹小三对刷子李态度的变化: 半信半疑→敬佩→失落→心服口服, 从侧面衬托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4.课文第 1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总领全文, 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 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5.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1)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写出刷子李的 技艺高超。(2)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心细如发。(3)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 大胆自信。6.选文写了刷子李的哪些规矩?(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①一间屋子, 一个屋顶四面墙, 先刷屋顶后刷墙; ②每刷完一面墙, 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7.有同学说选文主要人物是刷子李,没必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曹小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不同意。文章对曹小三的描写是叙事的线索, 通过描写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 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8.句子赏析。(1) 干活前, 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 果然一身黑衣黑裤, 一双黑布鞋。 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较劲”指的是不服气, 不相让, 与其说是在和“一桶白浆”较劲, 不如说是在与自己挑战 和较劲。刷子李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 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 每一摆刷,那长长 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句话通过对手臂的动作和毛刷的声音的描写, 写出了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熟练、优美, 反映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我们可以用成语“出神入化”来形容刷子李技艺的高超。(3)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这句话是对曹小三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描写徒弟的质疑,为后文作铺垫。9.拓展补充: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天 津市井生活为背景, 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这本书里还写了很多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故事,别号与高超技能梳理。(1)泥人张: 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就捏出了海张五飘似的脑袋(2) 张大力:能举起聚合成店铺门口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3) 一阵风:深藏不露的船夫,功夫高,身手快如风(4)苏七块:医术精湛,善于正骨章环,诊金七块银元。◎第五单元 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要写好人物的方法。(1)选用典型事例,把任写具体。《两茎灯草》中严监生临死时仍店记节省灯油这件事,表现他的吝啬。(2)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特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细致描写了祥子结实健美 的身体, 表现车夫祥子旺盛的生命力; 《摔践》中生动刻画了小嘎子的一连串动作, 表现小嘎子的机灵。(3)侧面描写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刷子李》中写了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 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习作例文梳理(1)《我的朋友容容》一文通过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一是通过写容容有一天没 有取到报纸就发脾气,表现她 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特点;二是通过写容容给“我”寄信,表现她天真可爱、好奇心强的特点。(2)《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描写了放学后孩子们在空地上踢足球,小朋友和过路的叔 叔“观战 ”的场景。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 明确了小守门员的身份, 表现出他 尽职尽责的特点。除此之外, 文章还写了观众们的表现,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突出了比赛场面的激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单元导语: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 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单元语文阅读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六单元 第 15 课《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①鬻: 卖。②陷: 刺破。③或: 有的人。④夫: 放在句首, 表示将发表议论。⑤者: …… 的人。⑥莫:没有什么。⑦弗:不能。【翻译】 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 说: 我的盾坚固无比, 没有什么东西 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 说: 我的矛锋利极了, 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 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 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 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 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1.《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这篇寓言故事, 讲 的是楚国人在街上卖盾和矛。他先是夸他的盾坚固无比, 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接着又夸他的 矛锋利无比, 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当有人问他: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 样”那个人就回答不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说话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不 要互相抵触、前后矛盾。2.“自相矛盾”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它的反义词是天衣无缝。写 1 个日 常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看了电影《热辣滚烫》后, 姐姐喊着要减肥, 但总是控制不住食量, 还说: “不吃饱哪有力 气减肥呢?”3.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誉”在句中的意思是夸耀,与歇后语“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的意思相近。4.“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无言以对。“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他把自己 的矛和盾的功能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最后不能自圆其说。。4.楚人的营销思路是: 其盾坚不可破;其矛无坚不破。但他却忽视了至坚之盾与至利之矛 不能同时存在的逻辑合理性,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6.表现楚人自相矛盾的话是“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和“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有 人就反驳: “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那个人反应是“其人弗能应也 ”。(原文回答) 7.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示例 1: 我会说我的矛是非常锐利的武器, 是你战场杀敌的好帮手。我的盾非常坚固, 可以 在现场上有效保护自己, 一起买回去,既可防身又可杀敌。示例 2: 我会说: “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 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 别的盾都可 以刺穿,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刺不穿,所以两个一起买最好。8.拓展补充(“矛盾”是哲学概念)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 对同一问题, 是不能做出截然 相反的判断的。若是这样做了, 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 的主观世界, 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 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第六单元 第 16 课《田忌赛马》司马迁1.《田忌赛马》是根据汉代 司马迁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我们学过的 课文《将相和》,也是根据《史记》中的相关内容改写的。2.《田忌赛马》按事情发展顺序, 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向齐国大将田忌献策, 让他 在和齐威王的赛马中取胜(转败为胜)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①遇事只有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经过比较分析,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②换一种思考方式, 采取正确的策略, 就 可以把自己的劣势变为优势。③要办好事情, 要对客观情况进行科学分析, 勇于打破常规思 维方法,并合理分配使用力量。(背记时,三条内容选 1 条即可)3.第二次赛马, 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是: 他听取了孙膑的意见, 改变了作战策略。或: 孙膑 教田忌以己之短,耗敌之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4.课文内容梳理。场次 齐威王 田忌 结果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田忌输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赢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赢5.假如齐威王每一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很多,按孙膑的策略,田忌会取胜吗?为什么? 不一定。因为可能出现“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还快”或“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 的中等马还快”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按孙膑的策略,田忌都不能获胜。6.人物形象分析:赞扬了孙膑善于观察、思考,足智多谋,(1)孙膑: 善于思考、足智多谋 (2)田忌: 善于交友、相信朋友 (3)齐威王:知人善任 7.句子赏析。(1)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从“保证”这个词可以看出,孙膑对让田忌在赛马时获胜非常有自信。(2)田忌满意地笑了。他想:孙膑果然高明,按他的计策,我果真赢了。这句话是对田忌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田忌对孙膑的信任, 也从侧面体现 了孙膑的才智过人。8. 《田忌赛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完璧归赵、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第六单元 第 17 课《跳水》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1.《跳水》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 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 孩子为了追回帽子, 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 急中生智, 用枪命令儿子跳水, 使孩子转危为安。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于他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2. 《跳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 ①水手拿猴子取乐→②猴子逗孩子生气→③孩子追猴子遇险→④船长逼孩子跳水。3.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采取相应的措施。4.“扑通一声, 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孩 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声音之大, 侧面表现了出孩子所站横木很高, 也暗示如果摔下来后果很严重。5.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从孩子所站的位置看: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从孩子的动作看“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等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6.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 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 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课内阅读跳水(节选)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 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大家哈哈大笑……它……更加放肆起来。②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④孩子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两 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⑤正在这时候, 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 手里拿着一支枪……立刻瞄准 儿子, 同时喊: “向海里跳! 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 ”……又喊: “向海里跳! 不然我就开 枪了! 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⑥……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1.这是《跳水》一文的内容框架。文中促使孩子走到危险境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①“猴子太放肆”;②“孩子不服输”;③水手笑猴子逗孩子。假如缺少其中的②或者③, 孩子就不可能走到危险境地; 假如缺少其中的③, 孩子就不大可能走到危险境地。可见③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 (推波助澜)的作用。总结: 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因为这“笑”使得猴子更加放肆, 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渐渐失去理智,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发生。2.“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句话是否前后矛盾? (句中破折号作用: 表示意思的转折)不矛盾, 当人们面对危险或者心情特别紧张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的慢。由于每一秒 都关系着孩子的安危, 因为救人心切,所以四十秒钟让人们感觉过了很长时间,看似矛盾,其实合情合理。3.与文段中“瞄准”的“瞄”字一样表示“看”的意思的字还有很多, 如: 表示向远处看是“远眺 ”,表示粗略地看是“浏览 ”,表示聚精会神地看叫“注视 ”。4.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儿子,并催促他往海里跳?因为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 孩子只有跳水才能得救, 如果不用枪威逼孩子或许没有勇气跳下来。5.船长威胁孩子说:“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他真的会开枪吗?为什么?他不会真的开枪,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让孩子往水里跳,从而挽救孩子。6.读了课文,请你说说船长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在发生危险或遇到其他非常紧急的事情时, 一定要沉着冷静,快速想出最好的办法应对。7.阅读课文,说说孩子得以获救的原因有哪些。船长机智果断;孩子听从命令;水手们救援速度快。8.你认为文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船长是一个经验丰富,智慧过人,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人。◎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一、交流平台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田忌赛马》中孙膑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 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取得三局 两胜的结果。2. 《跳水》中的船长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让孩子转危为安。二、词句段运用1.观察词语,加点的字与旁边的词语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善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加点字的意思与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一致。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 有的对应现代汉 语中的双字词语。2.说一说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你有过这种体验吗?(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 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虽然“四十秒钟”的时间很短,但是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 (2)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转眼蜘蛛来了又去了。虽然“几十年, 几百年, 几千年”的时间很长, 但时光飞逝, 所以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仿写这种体验:示例 1: 两点, 两点半, 三点,三点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 一次次地看表,天怎么还没 亮啊?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去旅行啊!示例 2: 一天, 三天, 五天, 快乐的寒假有一个月之久, 可我却觉得老师交代寒假期间注意 事项的声音仿佛就在昨天。示例 3:我今早睡过了头, 上学快要迟到了, 可路上偏偏遇到了红灯, 一秒, 两秒, 三秒…… 我感觉今天的红灯变得特别慢。示例 4: 我在车站等爸爸, 左等右等始终不见爸爸的身影。虽然只等了十分钟, 我却觉得比 一天的时间还要长。3.修改符号 图示:(1)改正符号:表明需要改正错误,把错误之处圈起来,再用引线引到空白处改正。 (2)增补符号:表明增补,文字少时加圈,文字多时可用线画清增补的范围。(3)删除符号:表示删除掉,文字少时加圈,文字多时可加框打叉。(4)对调符号:表明调整或颠倒字句位置,曲线中间部分不调整。(5) 移动符号: 表明词语位置的移动, 将要移动的部分圈起来, 画出引线指向移动的部位。三、日积月累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稀:指人七十岁。补充:耄耋:八十至九十岁。情境理解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1)“娉婷 及笄女公子”恰好用来形容芳芳,芳芳今年十五岁了;爸爸四十岁,正值不惑 之年。芳芳希望爷爷在一百岁期颐之年时仍然健康。(2)我们家是三代同堂, 爷爷今年正好是古稀之年,爸爸到了不惑之年, 姐姐正是豆蔻年 华。我爷爷的岁数是七十,爸爸的岁数是四十,姐姐是 十三四岁的年纪。(3)爷爷虽然已年逾 花甲,但仍然身体硬朗,行动自如; 年过四十而 不惑的爸爸, 早已到 了荣辱不惊的境界, 把功名利禄都看得很淡; 弱冠之年的表哥, 虽然看上去略显稚嫩, 但已 从青涩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