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地球的自转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大地球仪,小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要求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带来地理现象,并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设计理念 通过课前探究活动任务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结合学生课前劳动成果制作多媒体素材,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动画视频,通过投屏等激发学生课堂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学情分析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专注度不够,但学生对自己动手的成果参与度高,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3、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4、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与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探究活动一:课前布置任务,观察一天中自己影子长短变化的,选取其中一组剪辑成视频,利用此视频进行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回答:1、一天中影子长度有无变化?2、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截取视频中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段的图片,学生结合课前自己的观察得出一天中影子长度有变化,变化规律是长——短——长。提问,一天中太阳影子长短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导入新课:地球的自转。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尝试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及地球的绕转中心。教师给出准确的定义地球的自转是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绕转中心是地轴,教师提问:我们从今天看到太阳升起到明天看到太阳升起,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大约是多长
设计意图 利用学共同实践的视频成果进行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探究活动二:学生观察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小组为单位转动地球仪,讨论地球从侧面看,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自转的方向,完成导学案,画出三个时间看地球自转的方向,请三位同学到白板上画,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结合课件动画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并验证白板上画得方向是否正确,得到正确的地球自转方向,从侧面看地球自西向东转,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呈顺时针(北逆南顺)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结合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不同视角下的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探究活动三:讲授:我们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上的人不断地看着太阳升起,进入白天的光阴,太阳落下,进入万家灯火的夜晚时光,不断往复,这就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第一个现象:昼夜更替。探究地球自转的昼夜更替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源照射地球仪,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记录观察到的结果并思考下列问题:观察结果: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了现象?①、假设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②、假设地球没有自转运动,还有昼夜更替现象么?提出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的概念,以及判定晨线和昏线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现象,学会判定晨线和昏线的方法。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探究活动四:将一个小纸人詹姆斯贴在举办NBA篮球赛的国家美国,将另一个卡通小纸人贴在收看比赛直播的中国,依然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转动地球:1、仔细观察两地之间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2、将两个小纸人同时贴到夜半球,转动地球,观察卡通小纸人(偏东)和詹姆斯(偏西)谁先看到日出?教师讲授引出时间差异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演示、投屏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探究活动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课堂活动:设置3组“地球自转知多少”知识竞答比赛,每组选一位代表两两进行PK,在比赛中巩固知识点。
设计意图 设置选择填空的课堂活动,游戏新颖有趣,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 自转特征 中心2、方向3、周期 二地理现象 日月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时差 物体长短变化
教学反思 1、学生动手能力层次不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较多,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 3、今后乡土地理的教学课可结合多种多媒体手段让学提前手机素材,且可将学生或老师收集的素材建立自己的校本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