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7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7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古诗词诵读
大单元教学课
鲍 照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多言“仕路艰难及离别伤感之意”。
拟行路难,为乐府组诗名,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拟,摹仿)
其四,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此诗是第四首。
解题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体”代表诗人)。
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435年,任临川王刘义庆的国侍郎;461年,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作者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些情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背景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朗读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贵贱穷达也是有命的,就像水流向不同方向,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能不为哀乐所动,没有感触?只是隐忍不敢出声罢了。
句意
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②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文本赏析
全诗的核心情感(诗眼):
“愁”的根本原因:
“愁”的具体表现:

行叹、坐愁
人生亦有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两句能否说明诗人已经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①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②作者用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了他面对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
(1)诗人借酒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了。
(2)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3)“断绝”一语双关,既指表面上作者因饮酒无法歌唱《行路难》,也指作者已然醒悟,一味的哀叹命运,抱怨眼前“行路难”的处境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远不如“举杯”更能慰藉作者内心,浇灭作者愁绪。表达作者对现实境遇无能为力的苦闷。
(4)在此基础之上,与后文“吞声”“不敢言”相呼应。
诗人既然明白了道理,在行动上也停止了再唱《行路难》,但为何还要说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话来?
(1)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使真情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2)第八句“吞声踯躅不敢言”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3)“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吞声咽愁





情感脉络
思考:鲍照的《拟行路难》和李白的《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比阅读
相同点:
①表现手法相似
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②内容上都抒写了怀才不遇。
不同点:
从情感看,鲍诗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李诗虽有暂时的烦忧,但基调却是高昂向上的。
鲍照的诗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李白的诗开始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结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却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导入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秦观认为:“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导入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来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导入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五十岁的杜甫,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安居草堂后不久,杜甫在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并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全诗流露出诗人朴实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写作背景
解题
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
相过,即探望、相访。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作者介绍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后人评价
《唐诗援》:天然风韵,不烦涂抹。
《唐诗摘钞》: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
《唐诗镜》:村朴趣,村朴语。
听范读体会
房前屋后都是一波春水,只见群鸥日日飞去归来。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集市太远,盘中的饭菜实在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陈年浊酒招待。
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七律,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整体感知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交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地喜出望外。
整体感知
颈联实写待客。作者选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却因居所偏僻,交通不便,所以菜肴欠丰;家境贫寒,未酿新酒,只能拿微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
整体感知
尾联还出人料想地写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味表现诗人因客而至的欢欣心情。
解读鉴赏
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景色 “但”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提示: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舍南舍北皆春水”写出了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景色。“皆”字写出了春江水满,给人江波浩渺之感。“群鸥”“日日”到来,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僻静。“但”字透露出几乎与世隔绝心头难谴寂寞的心境。在孤寂之中,客人忽然来到,喜悦之情自不待言。首联为下文客人的到来做了铺垫。
解读鉴赏
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提示: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解读鉴赏
颈联写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提示:
诗人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客至则须款待,但因“市远”“家贫”,只能用“无兼味”的“盘飧”和“旧醅”来招待,点出待客简陋之因,写出了竭诚款待的情意和歉疚之心,细细体味,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融洽的气氛和真挚之情。
解读鉴赏
尾联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提示: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表现了诗人在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中领略到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本诗小结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
前两联写客至,后两联写待客。
全诗语淡情真,朴实感人,表现出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杜甫的《客至》和《宾至》,回答下列问题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 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 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
注:①漫劳:劳驾您。②粗粝:即糙米。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指药圃中的花药。



再拜:
拜两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
江干:
gān 江边
淹留:
长期逗留
粝:
lì 糙米
腐儒:
迂腐不明事理的读书人
供给:
jǐ 指酒肴
药栏:
花圃
看药栏:看花
补充注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人来访,表达了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
E.《客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
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比较阅读
解析:
C.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感到惊讶;
D.“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个“难”字明显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参考答案:CD
比较阅读
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了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客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岀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试析两首诗不同的语言风格。
《客至》的语言通晓明白,如话家常。“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些家常话听起来十分亲切。
《宾至》语言庄重严谨,语带调侃。诗人说自己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外的文章,既是对慕名而来宾客的谦逊回答,又是反语,有嘲讽之意。“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简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既是客套话,又有送客之意,隐约可见嘲讽之意。
本课结束
会看花的人,就会看云、看月、看星辰,并且在人世中的一切看到智慧。
——林清玄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


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其为人至孝,《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主人公即为黄庭坚。
著有《山谷词》。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苏门四学士”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
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上览胜。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快阁时通过倚阁观望江天描述的
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
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了解背景
解题
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古人登高:
览景状物; 思乡怀远; 怀古思今; 依景抒情。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记叙
描写
抒情
言志
精读诗文
作者用典《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以“痴儿”自许。
“快阁东西倚晚晴”化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
作者戏称“痴儿”,以“了却”二字表达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又以“倚”字写出作者了却官事,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闲适、愉悦心情。
为后文快阁之景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
精读诗文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①本联呼应首联“倚晚晴”,描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
②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
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句描写快阁晚景,运用夸张,“千山”“一道”极言眼前之景开阔简练;又用对比衬托,借落木、月影将天地宽广、江清月明的的唯美秋景描写淋漓尽致,这既是景的宽广,亦是作者心胸的开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写到了“落木”、“江”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
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
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精读诗文
《吕氏春秋 本味》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本指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晋书·阮籍传》载: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横,睨视,斜着眼看。。
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生动写出作者感叹自己有志向,有抱负不能得
以实现的寂寞与无奈。
精读诗文


《列子·黄帝》载:鸥鸟善猜疑,有心机之人与之相交,则盘桓空中不肯接近。后人常以“与鸥订盟”表达归隐之心坚定,再无俗世牵挂。
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胸怀无人理解感到痛苦,而向往一种纯朴的没有猜忌的与世无争的归隐生活。这生活在人间社会得不到,只有驾小舟访白鸥,到江海去度余生了。
精读诗文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
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
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柳下闻瑶琴
起舞和一曲
仿佛映当年
翩若惊鸿影
谁三言两语
撩拨了情意
杜甫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3.比较作者同时期的作品《书愤》,体会其异同。
4.学习作者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都知道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有谁知道他的名字的来历吗?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传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著名谏臣唐介嫡亲孙女,出自书香门第,她年轻时候跟李清照一样是个才女,最喜欢秦观的作品,是秦观的铁杆粉丝,秦观字少游,所以给儿子取名叫陆游,字务观。“务观”就是崇拜秦观的意思。
任务一:复习陆游的相关知识
陆游(1125-1210)
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字( ),号(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 )”之称。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南宋四大家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务观
放翁
小李白
任务二:解释题目,了解创作背景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1
1
2
3
3
任务二:解释题目,了解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62岁,此时他已经在山阴闲居5年。这年春天,陆游起用为知府,赴任之前,到临安(杭州)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此诗。
1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任务三: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人世情味近年以来薄如纱,谁让我骑马到京城来做客呢?
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做分茶的游戏。
不要有白衣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事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节到家。
诗歌大意:
任务四: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1.无奈——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人世情味淡薄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 ,南宋朝廷不谋划收复失地,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正直的处世态度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讽喻手法
任务四: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2.愁苦——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虚实相生
小楼听雨,是一境界;雨中杏花灿烂,是一境界;清晨在小巷里传来阵阵悠扬的卖花声,又是一重境界。前者写雨,后者写晴,又浑和成春季的综合色彩,由杏花,春雨,构成迷人的画面。元代虞集的《风入松》词,曾以“杏花春雨江南”一句脍炙人口,不就是陆游这联诗的诗意么?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进宫中,孝宗见了,十分赞赏。
任务四: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3.闲适——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小的纸张上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做分茶的游戏。表面上极闲适恬静,然而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作者不结交权贵,厌倦官场的黑暗,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无聊可悲。
——细节描写
任务四:你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4.悲愤——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这里即用其意。“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向不能实现,不如回乡躬耕。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用典
小 结
诗人的情感:
①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②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任务五:本诗与《书愤》比较,在风格方面和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任务五:本诗与《书愤》比较,在风格方面和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篇目
内容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风格不同
恬淡静雅,惆怅深沉
情感不同
追怀往事,希冀报国
厌倦官场生活、无奈不得志
课堂小结
本诗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
因为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陆游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理解性默写。
(1)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 , ”。
(2)诗中描写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是:“ , ”。
(3)诗中流露出诗人不得已而来京的无奈心理的诗句是:“ , ”。
(4)诗中表明诗人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更有对朝廷偏安
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的诗句是:“ , ”。
3.请就本诗的艺术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2.(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