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学案【学习目标】1.描述与分类: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社会意识的形式。2.解释与论证: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3.预测与选择: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4.辨析与评价:透过社会历史的现象、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行批驳。【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定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公共参与: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明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习重难点】难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预习新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_ _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变化”决定“变化”)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时间上: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易错提示】1.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答案:错误。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没有这一特点。2.劳动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答案:错误,解析: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答案:错误,解析: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不是政治领域。4.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史发展。答案:错误,解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能笼统地说有目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5.有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6.社会意识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步。答案:错误。解析: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7.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8.社会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答案:错误。解析: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答案:错误。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10.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巩固训练】1.形成促进消费的一揽子政策体系,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17项措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六方面举措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2023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实现2023年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能够有目的地直接作用于社会存在②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③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鼓励广大工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弘扬劳模精神是因为( )A.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劳动是创造价值唯一源泉并决定社会方向C.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D.劳模精神创造财富并影响人生价值的高度3.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为过去一年各行各业挥洒汗水、作出贡献的人们点赞。无数人的芳华,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我们正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毅力和决心,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用实干把梦想变为美好现实。“奋斗成就辉煌,劳动创造未来”,这体现了( )①所有社会历史都是劳动发展史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践④劳动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道,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这说明了( )①费尔巴哈认为历史的进程可以离开社会关系②马克思认为人的“宗教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宗教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④马克思认为人生活在超越历史的社会形态之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社会存在 B.创新 C.实践 D.生产方式6.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下列现象中,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①科学发展观②农民种地③生产关系④风俗习惯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7.2022年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了“共享经济、互联网+、移动支付”等经济类新词。经济类汉语新词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见证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并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由此可见( )①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为经济类新词产生提供丰厚土壤②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方式可以丰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③语言经济性原则始终是经济类新词演变的根本性规律④经济类新词帮助人们认识新生经济事物并指导经济生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逐步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进入新时代,在党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作了集中论述和深刻阐释,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过程表明( )①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飞跃过程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④社会发展主要是通过不断改革实现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传说先秦时期,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2023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举行非正式会晤。共听千年绝唱《高山流水》,共品千年茶韵论中法关系。这表明( )A.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B.价值选择会因时间的变化而不同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实现不断发展10.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某班同学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同学们整理的下列材料中,可以作为上述主题论据的是(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②劳动是最美丽的社会风尚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④劳动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知识。针对我国经济中的消费问题、高质量发展问题、外商投资问题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这说明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③④正确。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需要通过实践作用于社会存在,①说法错误。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有可能是错误的社会意识,不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排除②。2.答案:A解析:A符合题意,为了生活,人们首先要吃、穿、住、行、用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要重视劳动,弘扬劳模精神;B错误,劳动是创造价值唯一源泉,但不决定社会方向,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C错误,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错误,劳模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劳模精神影响人生价值高度,但不会直接创造财富。故选:A。3.答案:C解析:①: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历史都是劳动发展史,①错误。②:无数人的芳华,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用实干把梦想变为美好现实。“奋斗成就辉煌,劳动创造未来”,这体现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正确。③:我们正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毅功和决心,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奋斗成就辉煌,劳动创造未来”,这体现了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践,③正确。④: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而不是劳动,④错误。故本题选C。4.答案:A解析:马克思提道,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宗教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②,不选③;马克思提道,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说明马克思认为人不能生活在超越历史的社会形态之中,故不选④;相反,费尔巴哈认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可以离开社会关系,故选①。5.答案:C解析:ABD错误,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故选:C。6.答案:C解析:①④: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科学发展观和风俗习惯属于社会意识,①④正确。②③:农民种地和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存在,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7.答案:B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为经济类新词产生提供丰厚土壤,①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类新词帮助人们认识新生经济事物并指导经济生活,④符合题意。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方式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而不是丰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②说法错误。语言经济性原则是指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语言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不是经济类新词演变的根本性规律,③说法错误。8.答案:C解析:①:认识过程包括两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是第一次飞跃过程,第二次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不能简单的说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飞跃过程,①说法错误。②③: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后再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战略部署不断变化,这一过程说明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着社会发展,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通过改革,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9.答案:A解析:AD:材料中指出樵夫钟子期与琴师伯牙因弹琴产生友谊,钟子期去世后,伯牙不再弹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2023年中法领导人共听千年绝唱《高山流水》,这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发展,故A正确,D不选。BC:材料强调的是千年绝唱《高山流水》是因钟子期和伯牙的友谊而流传下来的,强调的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未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价值选择的变化,故BC不选。10.答案:A解析:①②:“劳动最光荣”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是最美丽的社会风尚,①②符合题意。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③错误。④: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④错误。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