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5.2社会历史的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精神: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学习重难点】
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预习新知】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物质生活资料的__________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方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含义与内容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 ,其基本要素包括 、 和 。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和 。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________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___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___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____________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____________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____________以及相应的________、组织和设施。
(2)关系:经济基础________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________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________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________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____________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与发展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过程是________。
2.社会发展的实现: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____________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_。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________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____________的发展。
4.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 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 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 ,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易错提示】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
答案:√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答案:×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答案:×
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答案:√
5.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答案:√
6.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
答案:√
【巩固训练】
1.针对乡村旅游新业态安全问题,浙江省通过《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草案)》,明确经营要求、细化标准,填补乡村旅游新业态监管空白,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评价、有机整合、系统提升。材料体现的唯物史观的道理有( )
①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④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客货站场开发运营、浮动票价机制等改革举措。改革成效十分明显:国有铁路企业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自负盈亏的营利动机更充足;多元资本的涌入倒逼铁路企业调整经营战略,形成了自主、灵活、优质优价的浮动票价机制,引导平衡客货流和车辆运输能力,提升运输效率……这说明( )
①对生产关系的优化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有( )
①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③创新能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
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为遵循科技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需求,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此次科技部门的改革是基于( )
①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利用“AI换脸”“AI换声”等虚假音视频,进行诈骗、诽谤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对此,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这表明对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要( )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划出底线推动内容向上向善
②立足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问题,分类分级加强监管
③悉心保护新事物成长,在监管护航中释放技术红利
④出台行业管理办法,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方案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有( )
①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选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④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体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外商投资活动全面的、基本的法律规范,是在外商投资领域起龙头作用、具有统领性质的法律。该法从总则、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方面对新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作出了基本的、明确的规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该法的出台是基于( )
①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②认识事物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针对我国质量水平提高滞后,质量发展基础不坚实的状况,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这体现了(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③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④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我国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重视调整分配关系是因为( )
①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分配问题是影响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①④:浙江省针对乡村旅游新业态安全问题通过《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草案)》提出明确经营要求、细化标准,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①④符合题意。②:《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草案)》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②与题意不符。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不属于唯物史观的道理,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2.答案:A
解析:①②:国家密集出台改革举措,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客货站场开发运营、浮动票价机制等,改革成效十分明显,这说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生产关系的优化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材料并无体现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③排除。④: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而且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答案:D
解析: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②④项符合题意;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根本动力,①项说法错误;③项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正确选项为D。
4.答案:B
解析:①④:科技部门的改革是基于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直接动力,①④符合题意。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说法错误。③:科技部门的改革属于变革的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5.答案:A
解析:①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这表明对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划出底线推动内容向上向善;既要悉心保护新事物成长,又在监管护航中释放技术红利,①③符合题意。②: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要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问题,②错误。④:上层建筑只有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会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调整上层建筑未必促进生产力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
6.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非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①不合题意,③正确切题。联系具有条件性,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能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说明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④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①: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属于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①正确。
②: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②错误。
③:材料中“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表明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选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③正确。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错误。故本题选A。
8.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外商投资活动全面的、基本的法律规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该法的出台是基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④符合题意。题干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进行分析,②是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的,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B
解析:①:针对我国质量水平提高滞后,质量发展基础不坚实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①符合题意。④: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属于上层建筑,说明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②: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错误。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是变革生产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生产力决定生活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国家重视调整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③符合题意,国家重视调整分配关系属于改革,因为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不合题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材料分配问题与我国的主要矛盾的关系。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