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6.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学案
【学习目标】
1.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区别和联系。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科学精神: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公共参与:在生活实践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难点:正确价值观的内涵
【预习新知】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价值的含义和关系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判断和选择。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后者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依据(为什么):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求(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意义: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们的地位、需要不同而不同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含义(是什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2)要求(方法论):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
(1)“统筹考虑兼顾各方”: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的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2)“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3)“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统一”: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易错提示】
试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
提示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试判断: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  )
提示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
【巩固训练】
1.一段时间以来,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丑恶行径时有出现。他们从史实、史料问题入手,一方面缩小、扭曲和否定对其立场、观点不利的历史,另一方面则对那些对其立场、观点有利的所谓史实、历史碎片和历史逻辑关系加以夸大、杜撰、颠倒。根据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们的价值判断受其立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②正确的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彝族青年立克拢拢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想村里做些什么。他给自己打气,“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立克拢拢先在村里当代课教师,想改变当地“读书也没啥用”的观念;又带着大家做肉牛养殖,不到一年,养殖合作社利润就达到16万元。立克拢拢的事迹表明( )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放弃个人利益
④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中美不能重复大国对抗冲突的陈旧历史,两国做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这说明正确处理中美关系要( )
A.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B.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相应价值判断
C.消除两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D.抛弃全部历史,重新构建新的中美关系
4.为减少患者就医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广东珠海、深圳、广州多地上线试行“信用就医”,让患者看病再也无需奔波缴费了。“信用就医”将信用体系与就医服务相融合,参保人在挂号、检查、取药等环节无需进行任何付费操作。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引领者和主力军
②要想成功开展实践活动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选项与漫画主旨相符合的是( )
①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②人生价值就是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④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充分调研、历经三次审议,于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出台( )
①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②是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做出的正确价值选择
③说明人们理性认识的深化会推动事物质的发展
④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一位作家说过,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一种人总是先挑最好的吃,另一种人总是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通常人们认为,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面最好的那一颗;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面最坏的那一颗。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种观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②因个人阅历、主体需要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主观感受会产生很大差异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所以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因人而异
④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年3月,关于“建议消除对罪犯子女考公的限制”的话题引发社会热议。有支持者认为,一人做事一人当,罪犯子女因父母过错导致考公务员等岗位受到影响,存在不公平。有反对者提出,如果犯罪成本越来越低,想犯罪的人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就业又不只考公一条路,并没有限制其子女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可见( )
①价值选择深受立场、需要等因素影响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价值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近年来,东北某老工业区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势,充分利用一些历史渊源深厚的老厂房,将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玻壳半成品改造成艺术小品,营造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实现了工业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共融。这一实践创新的成果表明( )
A.人的活动改变了物的属性并实现价值转换
B.物的价值能随着时空及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C.观念创新将事物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D.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10.近日有关预制菜进入校园的话题再度登上热搜,因质疑其中的健康营养等问题,预制菜遭到了家长群体的集体抵制。而营养学家认为在食品安全有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预制菜反而比食堂现买现做模式更容易做到营养均衡。下列对“预制菜进校园”争议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利与弊两方面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C.对同一个事物可以有不同真理性认识 D.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②:正确的价值选择不会因人而异,②说法错误。③: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观点不符合题意。①④:材料说明人们的价值判断受其立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①④观点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答案:B
解析:①:立克拢拢毕业后他觉得应该为村里做些什么。他给自己打气,“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体现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不符合题意。
③: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不是说必须放弃个人利益,③说法错误。
④:立克拢拢先在村里当代课教师,想改变当地“读书也没啥用”的观念;又带着大家做肉牛养殖,不到一年,养殖合作社利润就达到16万元。立克拢拢的事迹表明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答案:A
解析:A正确,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中美两国处理两国关系坚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符合时代要求,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B错误,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C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中美两国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但不能消除;D错误,中美不能重复大国对抗冲突的陈旧历史,但并不意味着抛弃全部历史,“抛弃全部历史”的说法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①:中国共产党是引领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力军,①说法错误。②:“信用就医”将信用体系与就医服务相融合,患者看病无需奔波缴费,这体现了要想成功开展实践活动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③排除。④:“信用就医”方便民众就医结算,方便看病就医,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答案:A
解析:①③正确,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说明要实现人生价值应该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②错误,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也在于社会对自身的满足,真正的价值就是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错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故选:A。
6.答案:D
解析:①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与人们是否尊重规律无关;②④正确,人们认识到了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促进黄河的保护与发展,这表明人们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做出的正确价值选择,也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最终目的;③错误,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推动事物质的发展。故选:D。
7.答案:C
解析:②④:作家比喻的两种人的性格特点并非所有的人都认同,从一个侧面说明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同,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④符合题意。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有客观标准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求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①错误。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但价值的评价标准却不能因人而异,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错误。故本题选C。
8.答案:A
解析:对于是否消除对罪犯子女考公的限制,从社会公平、犯罪成本、就业需求等不同角度分析,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这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异,①②符合题意;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③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不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
9.答案:B
解析:B:近年来,东北某老工业区充分利用一些历史渊源深厚的老厂房,将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玻壳半成品改造成艺术小品,营造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实现了工业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共融,这表明物的价值能随着时空及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正确。A:物的属性是客观的,实现价值转换是因为人的需要发生了改变,A排除。C:观念创新能通过指导实践将事物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而不是观念创新将事物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C排除。D: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错误。故本题选B。
10.答案:B
解析:A错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一定是利与弊两个方面;B符合题意,对“预制菜进校园”争议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C错误,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D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