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能够说出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发展、创新的措施。
2.通过分析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阐述民族精神的作用、内涵及发展。
3.结合生活实例,总结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要弘扬塞罕坝精神、“两不怕”精神等。
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3.公共参与:充分践行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特点
难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预习新知】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
(1)依据: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2)转化: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3)目的: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
(1)依据: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2)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3)目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作用
(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丰富与发展
(1)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5.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易错提示】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
以改造。
2.中华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3.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
自强不息的物质动力。
4.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
5.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6.文化创新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物质保障。
8.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
1.辨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辨析: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3.辨析: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4.辨析: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辨析:√。
6.辨析: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糟粕之分,文化创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8.辨析: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9.辨析: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引领作用。
【巩固训练】
1.《中国奇谭》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以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拓宽表达边界。创作者们秉承“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做了大量典籍工作,把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把东方浪漫与动画科技嫁接。浪浪山上的小猪妖让我们看到了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式浪漫。《中国奇谭》能够实现热度与口碑双丰收是基于( )
①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
②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呈现出了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隽永魅力
③立足对传统文学的浪漫幻想,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用现代观念和技术手段表达中国美学,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 )
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
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苍篦”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中国古色( )
A.精致且精妙,源于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
B.诗意而曼妙,其配色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纯而不艳,灰而不脏,气韵雅致,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D.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时代传承
4.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4年1月1日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该法的出台( )
①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②主要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③有利于培育和增进人民的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观念
④旨在规定和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解释正确的是( )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爱好和平
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勤劳勇敢
④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自强不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等核心技艺,发展出六大茶类,形成了一些独特习俗。为更好地传播茶文化,“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于2022年申遗并取得成功。材料表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茶文化并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
②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就越能够走向世界
③申遗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而建立中外文化间的联系
④中华茶文化的民族性寓于世界茶文化的共性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传承优良家教家训( )
①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使人们向上向善,厚植家国情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大漠无垠,阳光洒满戈壁。经过183天的太空飞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2022年4月16日10时许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平凡的岁月中成就非凡,在无名的耕耘中造就有名,中国航天人追星揽月,以艰苦奋斗问鼎苍穹,在浩宇苍穹中尽显强国风采。航天人身上所彰显的航天精神( )
①能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心骨”,将助力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③形成于航天事业伟大实践中,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④能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3年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全网火爆出圈。这部短剧,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短剧通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采用当今人们喜欢的“戏剧化+故事化”表现方法传播中国声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获得广泛赞誉。该作品的成功得益于(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时代需求
②坚持内容、表现方式的创新,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拟人化手法讲述故事,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④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全新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 )
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
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
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并没有提到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①不符合题意。《中国奇潭》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以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拓宽表达边界,这说明该作品能够实现热度与口碑双丰收的原因在于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呈现出了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隽永魅力,②正确。应该是立足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立足对传统文学的浪漫幻想,③错误。《中国奇潭》把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把东方浪漫与动画科技嫁接,说明该作品能够实现热度与口碑双丰收是基于其运用现代观念和技术手段表达中国美学,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命力,④正确。故选C。
2.答案:A
解析:①正确,依据题意,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这说明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②错误,“依赖于”说法错误,应该是村容村貌之“形”要充分体现和表达农耕文明之“魂”;③正确,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说明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传统价值理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对传统价值理念要辩证的继承和发展。故选:A。
3.答案:B
解析:A错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B符合题意,中国古色用丰富的色彩观念表现天地万物的气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C错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精神;D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故选:B。
4.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是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是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法律保障,有利于培育和增进人民的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观念;
②错误,主要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但不能提供智力支持;
④错误,规定和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属于措施,不属于目的。
故选:A。
5.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为了国家,不计个人生死祸福代价,体现了爱国主义:②不合题意,“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强调勤劳的品质,不强调爱好和平:③不合题意,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强调爱好和平,不强调勤劳勇敢:④符合题意,“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强调面对困难不屈服,奋斗到底,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故选:B。
6.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材料中指出中国人发展出六大茶类,形成了一些独特习俗,茶文化的申遗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体现了中国人长期形成的茶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传播茶文化有利于促进茶文化走向世界;③错误,申遗有利于建立中外文化间的联系,选项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世界茶文化的共性寓于中华茶文化的民族性之中。故选:A。
7.答案:D
解析:①:材料中传承优良家教家训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涉及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不符合题意。
②:传承优良家教家训能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传承优良家教家训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向上向善,厚植家国情怀,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答案:B
解析:①③:在平凡的岁月中成就非凡,在无名的耕耘中造就有名,中国航天人追星揽月,以艰苦奋斗问鼎苍穹,在浩宇苍穹中尽显强国风采。航天人身上所彰显的航天精神形成于航天事业伟大实践中,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能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心骨,②错误。④:航天精神能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提供智力支持,④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①: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通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采用当今人们喜欢的“戏剧化+故事化”表现方法传播中国声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获得广泛赞誉。该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契合时代需求,①正确。
②:短剧通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采用当今人们喜欢的“戏剧化+故事化”表现方法传播中国声音,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正确。
③④:短剧通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采用当今人们喜欢的“戏剧化+故事化”表现方法传播中国声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未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未体现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全新文化,③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0.答案:C
解析:①:现代传媒只是传播文化的手段,并没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功能,①排除。
②③:革命题材电视剧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肉体已逝,脊梁仍在”,表明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②③符合题意。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