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与思考,能够说出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的观点。
2.结合名人名言,阐明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及具体要求。
3.通过材料分析,总结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及措施。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并认同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2.科学精神: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难点: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化
【预习新知】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
①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③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
【名词解释】
①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公共文化类产品。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②文化产业:以盈利性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
③注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原因 :
①必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②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③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如何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注意: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既丰富本民族文化也能繁荣世界文化。不能说成文化趋同或文化逐渐统一。
3.知识整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2)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
(3)要克服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两种错误的倾向,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4)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5)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原则)
三、突破提升
1.发展中国文化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
①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
2.知识拓展:
【易错提示】
1.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
答案:×
解析: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推动文化发展。( )
答案:×
解析: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只是其中之一。
3.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
答案:×
解析:我们要敢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但是外来文化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4.吸收外来文化,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答案:×
解析: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巩固训练】
1.影片《长安三万里》采用了“科技+文化”的方式演绎历史故事,让全世界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一跃成为暑期档的“顶流”。可见,该影片的成功在于( )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批判吸收、增强认同 D.不忘本来、创新发展
2.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在杭州亚运会的诸多设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自信的民族应懂得( )
①交流互鉴,交融发展
②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③坚守立场,守正创新
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一带一路”是带有鲜明中国印记、蕴含博大中国智慧的一条路,中国身体力行“兼世以达、独善则穷”的思想理念,坚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中国贡献。这体现了( )
①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为解决当今问题提供了具体方案
②中华文化是在与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发展促进的特点
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当今,看似繁荣的国内儿童书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童书都是外国书籍,如美国的《贝贝熊》、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等,“西餐”悄然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这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创新除了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外,别无它法
②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③抵制“西餐”文化的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④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童书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向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距今5300年前后的河洛古国巨型聚落遗址考古,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因子,如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背壶,有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双腹陶器,还有双墩文化靴形器、大溪文化杯等文化元素。对此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勇于接受新事物
B.中华各地区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C.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6.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瓷为媒,跨越地域、语言和种族,邀请50余个国家的摊主,与本地陶瓷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一起练摊,互相学习,共同展示,处处散发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美美与共的魅力。此次博览会,瓷并不是全部,“瓷+”科技、“瓷+”产业融合元素频频出现,为观众带来一场中外古今融合的艺术视觉盛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做法( )
①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厚重文化载体
②使文化在交流中多彩,在交融中丰富
③交流中立足国情,保持民族文化本色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23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说:“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有利于( )
①更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②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更好实现交流互鉴、包容共存
③大大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促进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12月9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这样总结在源远流长的中阿友好交往中凝聚而成的中阿友好精神:“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这意味着( )
①世界各国文化应相互认同,加强合作
②要坚持求同存异,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要坚持平等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我国军事家孙武在实战基础上,研究战争规律与谋略而写成的《孙子兵法》,是影响古今中外的不朽著作之一。截止目前其已被翻译成29种外文,被全球100多个国家研究,其战略战术思想被全球各大国写进军校教材并广泛运用于实战。这说明( )
①《孙子兵法》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②《孙子兵法》的基本内涵在不断丰富
③《孙子兵法》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④全世界一致认同《孙子兵法》的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毛泽东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由此可见,对待外来文化应( )
①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立足实际,吸收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影片《长安三万里》采用了“科技+文化”的方式演绎历史故事,让全世界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可见,该影片的成功在于不忘本来、创新发展,D正确。
A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材料体现的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AB不符合题意。
C:《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启示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认同,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仅局限于简单的批判吸收,C排除。
故本题选D。
2.答案:B
解析:①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未涉及文化交流交融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②③正确,在杭州亚运会的诸多设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自信的民族应懂得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要坚守立场,守正创新。故选:B。
3.答案:D
解析:①:“兼世以达、独善则穷”“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中国贡献,强调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而不是提供了具体方案,①说法错误。②: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是在与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展起来的,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③:材料中“兼世以达、独善则穷”“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中国贡献,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发展促进的特点,③说法符合题意。④:“兼世以达、独善则穷”“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正确义利观,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中国贡献,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④说法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错误;“西餐”文化中也有优秀的文化,不能抵制,③错误;材料表明,在国内儿童书市场,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童书都是外国书籍,这说明我们应依托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应该开发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原创童书,增强文化认同感,故②④正确。
5.答案:C
解析:“河洛古国巨型聚落遗址考古,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因子”表明C。
6.答案:B
解析: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应是以文化载体展现丰富的文化内容,①错误。
②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瓷为媒,邀请50余个国家的摊主,与本地陶瓷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一起练摊,互相学习,共同展示,使文化在交流中多彩,在交融中丰富,在交流中立足国情,保持了民族文化本色,处处散发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美美与共的魅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B。
7.答案:C
解析:②④: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更好实现交流互鉴、包容共存,促进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④符合题意。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应该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③:材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关,③排除。
故本题选C。
8.答案:C
解析: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
②:习近平在主旨讲话中这样总结在源远流长的中阿友好交往中凝聚而成的中阿友好精神:“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这意味着要坚持求同存异,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②正确。
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材料无关,③不符合题意。
④: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精神瑰宝,要坚持平等原则,④正确。
故本题选C。
9.答案:B
解析:①③:《孙子兵法》被翻译成29种外文,被全球100多个国家研究,其战略战术思想被全球各大国写进军校教材并广泛运用于实战,说明了《孙子兵法》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①③观点符合题意。
②:《孙子兵法》的基本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并没有被不断丰富,②说法错误。
④:《孙子兵法》被广泛研究不代表被全世界一致认同,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0.答案:D
解析:①:材料未涉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①排除。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要涉及如何处理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无关,②排除。
③④: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实际,吸收借鉴,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