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归纳概括出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控概念图。2.理解各神经系统在躯体运动中分工负责又相互联系。3.了解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2、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预习新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 传导的,这种 也叫神经冲动。2.神经表面电位差的探究实验:有人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其实验结果如图1234,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静息时(图1),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说明静息时神经表面各处电位(2)在如图2所示位置给予刺激时,电表发生 次偏转,这说明刺激后会引起a、b间。(3)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 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向传导5.兴奋的传导与电表指针偏转的分析方法:(1)刺激a点,b点先兴奋, 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be=ce), 点和 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3)刺激d点, 点先兴奋, 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1)突触的基础结构A :是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B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模之间的空隙,充斥其中的液体是C :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的其他结构:D 、E 、F 、G2.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过程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 的,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中,只能由 释放,作用于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的原因: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 ,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要比在神经纤维上慢5.兴奋传递与电表指针偏转的分析方法:(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点先兴奋, 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 点不兴奋, 点可兴奋,电表发生 次偏转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原理: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 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2.兴奋剂:是指能提高 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禁用药物的统称。3.毒品:是指鸦片、 、甲基苯丙胺(冰毒)、 、大麻、 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 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4.2008年, 正式施行。该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参与制毒、贩毒或 ,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易错提示】1.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神经细胞膜内的K+外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3.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为主动运输。(×)4.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5.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6.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巩固训练】1.下图表示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正确的是( )A.B.C.D.2.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任一反射都需B、C、D三种类型神经细胞参与B.在细胞A处给与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可以产生反应D.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3.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两个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a点受刺激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4.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a2+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信息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A. B.C. D.5.花椒中含羟基甲位山椒醇,人们食用花椒后,该物质可激活皮下三叉神经纤维RA1,进而产生“麻”的感觉。图是三叉神经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麻”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机体内完整的反射弧B.三叉神经膜外Na+借助Na+通道蛋白内流产生神经冲动C.若在M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D.若将a点接至膜内,M点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电流表指针不偏转6.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就叫神经元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C.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基础D.反射弧中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轴突传给感受器7.“惊魂未定”指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后,兴奋在反射弧突触处发生复杂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这将导致人紧张情绪久久不能平复,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产生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有NMDA与AMPA两种谷氨酸(Glu)受体,其中NMDA被Mg2+阻塞;当突触前膜释放少量Glu时,AMPA介导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较多Glu时,Mg2+被移出,Ca2+与Na+同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当突触后神经元内Ca2+浓度较高时,AMPA的数量与活性提高,反之则AMPA数量与活性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与不同种特异性受体结合B.依据以上机制示意图,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C.不断重复某种刺激可增加受体AMPA的数量,降低神经兴奋的敏感性D.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该电现象与Na+内流有关8.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装置,图2是测得神经纤维某位点膜电位变化,不正确的( )A.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若组织液中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C.图1中甲测出的电位不止对应图2中的A点D.图1中乙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D点电位9.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3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10.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若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被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速率,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D.麦角酸二乙酞胺可以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2.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B、C、D分别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膝跳反射只要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参与,不需中间神经元的参与,A错。在细胞A处给与一个刺激,兴奋传到电极a、b的时间点有所不同,所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a为感觉神经元,b为运动神经元,刺激b处,可通过运动神经元直接传导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反应,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3.答案:D解析: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向左传递,依次经过①的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B正确;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故选D。4.答案:B解析: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即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刺激突触小泡释放某物递质时,此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膜电位状况为外负内正;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导致内负外正状态加强,即正反馈调节;兴奋的传递方向为“电信号(外负内正)→化学信号(释放递质)→电信号(外正内负加强)”的过程。综上所述,选B。5.答案:B解析:A、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因此人们食用花椒后“麻”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该过程不涉及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结构,没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B、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因此三叉神经膜外Na+借助Na+通道蛋白内流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C、若在M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兴奋先后到达电流计的两侧,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C错误;D、若将a点接至膜内,则M点给予刺激后,a点的电位会从负变成正,再变成负,a与b之间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偏转,D错误。故选B。6.答案:C解析: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A错误;B、并非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如形成神经纤维树突外周没有髓鞘包裹,B错误;C、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等有关,而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元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基础,C正确;D、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反射弧中感觉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轴突传给神经中枢,D错误。故选:C.7.答案:C解析:A、题干信息“突触后膜上有NMDA与AMPA两种谷氨酸(Glu)受体”,说明谷氨酸可与不同种特异性受体结合,A正确;B、题干信息“突触前膜释放较多Glu时,Mg+被移出,Ca2+与Na同时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当突触后神经元内Ca2+浓度较高时,AMPA的数量与活性提高,加速Na+进入细胞”,说明LTP的发生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C、不断重复某种刺激可增加受体AMPA的数量,使得神经细胞更容易产生兴奋,即增加神经兴奋的敏感性,C错误;D、若阻断NMDA受体作用,再高频刺激突触前膜,未诱发LTP,但Na'可以通过AMPA进入突触后膜内,进而出现了突触后膜电现象,D正确。故选C。8.答案:D解析:A、神经纤维的状态由图乙中A静息电位转变为B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A正确;B、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B正确;C、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另外由静息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也存在为外正内负的膜电位时期,因此图1中甲测出的电位不止对应图2中的A点,C正确;D、装置乙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可表示动作电位,不能表示静息电位,因此图1中乙不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D错误。9.答案:D解析: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对应图5,B错误;在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c点和d点间有突触间隔,所以图3中间在横轴的时间要长一点,C错误;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对应图4,D正确。10.答案:B解析: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存在于突触小泡中,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B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