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五四运动教案

资源简介

五 四 运 动
设计说明
本课以“五四运动”为核心,设置教学目标,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概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回到五四运动现场,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论述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及其在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设置教学活动,将学生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以史料证据为支撑,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认同五四运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时间、口号、领导者、主力及结果等基本史事。(史料实证)
2.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感悟五四青年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从爆发到扩大的基本史事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展示歌词,并提问歌词中为什么写有“‘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五四”指什么。接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一起来探索、感受五四运动的魅力”为导语,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
1.说说五四运动的概况。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学习任务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扩大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说说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材料 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可是,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得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摘编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危机加深。 (3)北洋军阀混战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5)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五四运动的过程。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制作表格。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前期后期过 程时间1919年5月4日—6月3日1919年6月3日—6月底中心北京上海主力学生工人形式示威游行、罢课、爱国宣传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结果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性质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教师活动:讲解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反帝反封建性质,明白这一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教师活动: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情境学习活动,知道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理解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商人罢市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工、学、商各界团结一致,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经过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知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是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五四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任务二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特点。 材料 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运动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国家中的一员,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许德珩《一介纯粹的爱国者》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第63页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和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64页相关内容,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师活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展示成果。 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新的群众基础广泛的群众性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其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五四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近代反侵略斗争和近代化探索的继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和会,但提出的合理要求却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这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由于北洋政府的镇压,激怒了中国的工人阶级,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人大罢工席卷全国。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