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设计说明本课有三个子目: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这三个子目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说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长征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是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时间轴,梳理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及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2.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唯物史观)3.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讲述长征故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难点: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播放影片《长征》的片段,并提问学生,知道视频中讲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哪件大事吗,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的。二、预习检查1.尝试画出长征的路线图。2.红军长征的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教师活动:出示时间轴,帮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相关内容,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及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影响: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5页相关内容,找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并绘制长征路线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绘制长征路线示意图,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学生讲述长征故事。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视频、讲述长征故事,感受红军战士的艰辛,体会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初步认识长征精神。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相关内容,列表梳理遵义会议的概况,并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概况。 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2)原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四、学习任务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86页相关内容,思考长征胜利的标志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五、过程性评价相关练习六、课堂小结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在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作战。红军战士展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