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内容,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的大致是1915—1923年的历史,主要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问题展开。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的力量。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单元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可能会对各个阶段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加上这一时期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起来容易混淆。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3.了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事迹,知道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识和感悟五四精神、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培养优良作风。
新文化运动
设计说明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重要阵地等基本史事。(史料实证)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动历史的、辩证的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3.通过完成“课后活动”,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感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敏锐眼光、非凡勇气与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国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并指出本节课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进行学习。
二、预习检查
1.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一 袁世凯公然下令尊孔读经,倡导复古……尊孔复古逆流的猖獗,带动了封建沉渣泛起,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风复炽。到1915年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已被闹得一片乌烟瘴气。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尊孔复古逆流猖獗。 (2)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先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认真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59页相关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1)兴起时间:1915年。 (2)兴起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4)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5)最为重要的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和阅读教材,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认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内容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60页相关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14岁的阿毛,成了望门寡。父亲将她关在屋里。为了贞烈的名声,父亲准备让她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预备送一块匾给阿毛,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改编自夬庵《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二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 ——陈独秀《袁世凯复活》 那人(刽子手)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鲁迅《药》 材料三 下面是《新青年》部分索引。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第二卷第五号 《白话诗八首》(胡适) ………………………………………………第二卷第六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 ……………………………………………第二卷第六号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 (3)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意义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 下面分别是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部分)和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部分)。 序号被崇拜者票数1孙中山4732陈独秀1733蔡元培153………………14孔子1
序号被崇拜者票数1孔子1572孟子613孙中山17………………
材料二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道德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材料三 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摘编自黄爱军《五四进步社团和中共组织的创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教师活动:这次运动为什么被称为“新文化”,它“新”在哪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六、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歌诀记忆本课知识: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吹号角。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传中国。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