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通过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二、单元教材分析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内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单元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可能会对各个阶段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加上这一时期的知识点较多,综合起来容易混淆。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及红军长征等重要事件,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和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学会正确评价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
3.通过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事迹,知道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识和感悟长征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培养优良作风。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及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将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三个部分进行讲解,意在使学生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事;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引导学生搜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通过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让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感受国民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史料研习法 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资源与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的图片,并指出该校门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黄埔军校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带着疑问,学习本课。
二、预习检查
1.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国民革命的结果如何
三、学习任务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教师活动:展示时间轴,解释新概念“国民革命”,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相关内容,概括国共合作的背景。 国民革命指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国民革命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和北伐战争等,其中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高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2)中国国民党:孙中山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73页相关内容,梳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并展示新三民主义相比旧三民主义的变化。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展示成果。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强调反帝反封建(联俄)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联共)民生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教师活动: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相关内容,归纳黄埔军校创办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 (3)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 (4)负责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5)育人目标:培养不畏牺牲、有革命理想的新军人。 (6)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和图表的呈现,加深学生对国共合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等历史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二
北伐胜利进军
教师活动: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北伐的目的。 材料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75页相关内容,总结北伐战争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开始时间:1926年7月。 (2)斗争对象: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为首的北洋军阀。 (3)战场:初期——湖南、湖北;后期——江西、南京、福建、浙江、上海等。 (4)著名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 (5)结果: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被基本消灭,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师活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 为配合北伐军,中共湖北区委领导下的武汉工会发动各行业工人群起策应。铁路、轮船工人破坏和阻碍吴军交通。 ——摘编自杨天石主编的《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从军队数量上说,北洋军阀大大超过了国民革命军。但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国共合作,共同推进(根本原因)。 (2)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3)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力量涣散。 (4)北伐军作战英勇,作战方针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帮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学习任务三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师活动: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相关内容,总结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教师活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76页相关内容,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时间:1927年。 (2)地点:南京。 (3)建立者:蒋介石。 (4)政策: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5)影响: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六、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七、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顺口溜记忆本课的内容: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了。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孙、张基本被打垮。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势力强。中共年幼大权失,国民革命失败了。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相关练习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